第6部分(第3/4 頁)
手(兵營電話接線生),讓他感到驚訝的是,同時擔任交換手的緬甸本地女孩兒,個個日語流利,有幾次甚至讓從小說日語長大的他幾乎以為電話那端是個日本女子。
做事如此周密,老早計算好的入侵步驟,在麥帥於1942年5月10日,潰敗於赴印度的途中所記下的戰敗首因,或可窺見:
丹青難寫是精神(11)
對英帝不滿而憤慨的緬甸居民,日本人的積極性,英方對鐵道通訊的管理不善,英國重印輕緬的態度……
當時英國首相邱吉爾曾一再強調英印軍統帥魏菲爾(W*ell)不應太暴露自己。
而從美國陸軍參謀本部的作戰署長大衛·艾森豪將軍的日記中,也不難發現第一次緬甸戰爭盟軍戰敗的端倪(以下節選自Robert H。 Ferrell的《艾森豪日記》):
1942年1月10日
今天下午出席參謀長聯席會議。議題:中國與緬甸。英國人怕別人佔他們的便宜。
1942年1月17日
整個遠東的情勢危急,我的計劃是把愛爾蘭防區的換防擱下,這樣可以湊一部分資源用在荷屬東印度群島、新加坡和緬甸防線。
我們必須全力挽救這幾個地區,但整個行動陷入停頓狀態,陸軍航空隊沒有足夠人力。
1942年1月27日
我們可能到緬甸已經為時太晚,必須像在錫蘭一樣拼命加速行動,英國人必須有所進展。
1942年2月5日
只有天知道我們是否能使緬甸這個地方不陷入敵手……英國人實在倔強而傲慢。
1942年2月6日
中國與英國合作起來,我們或許能挽救緬甸。
1942年2月22日
我們對緬甸、印度、中國這三個地方始終舉棋不定,如今日軍為所欲為,我們驚慌起來,情勢將硬把我們拖進澳洲戰區。
1942年初,日軍第十五軍坂田樣二郎率四個師團分兩路向緬甸進攻,一路由泰國侵入緬甸之毛淡棉北進,一路在仰光登陸,沿滇緬路攻擊英軍。英軍不能抵擋,節節退敗,終於接受美國的建議向中國求援,中印緬戰區最高統帥派出遠征軍赴緬。
1942年,日軍第十五軍底下的四個師團向緬甸進攻。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的三個基本目標:
(一)確保中國西南邊陲之防守,防止日軍由此入侵中國大後方。
(二)保護中國經緬甸至外國之陸路交通。
(三)應付日軍對緬甸的威脅。(就當時的情勢而言,此目標實難如願。)
儘管處境艱危,孫立人將軍領導的新三十八師卻出乎意料地打了一場以少勝多、以寡救眾的仁安羌之役。
關於仁安羌之役,可謂眾說紛紜。在反覆對照所尋得的中英資料後,比較可信的概況如下:
1942年4月14日英軍第一緬甸師殘部棄守馬格威,北撤仁安羌時,採摩托化沿公路行進,但日軍214聯隊提前抄捷徑襲擊仁安羌,並佔領拼牆河推崗(Twingon)渡口公路橋。英軍第一緬甸師約4000人後來雖知公路撤退已不可能,但因不願捨棄珍貴車輛、輜重而涉水突圍,遂被阻於仁安羌油田特殊之溶蝕地隙乾燥地形。
該役從4月17日英軍受阻於510高地起,到19日拂曉國軍新三十八師孫立人師長下令113團劉放吾團強渡拼牆河佯攻日軍、收復501高地助英軍輕裝突圍止。共擊斃日軍少佐吉柳仲次以下約500名日軍,並救出英方軍民約4500人(而非舊說之擊斃千餘人、救出七八千人),今日就此戰鬥經過,皆有中美英日四國檔案、*可稽。
1942年4月16日深夜,經亞歷山大親歷要求,史迪威命令調新三十八師112和113兩個團分別馳援英緬第一師和英印十七師,時任新三十八師副師長的齊學啟正率領劉放吾的第113團向皎勃東前進,師長孫立人親率陳鳴人的第112團隨後跟進。
4月17日晨,孫立人召集主要軍官會議後,派齊學啟指揮112團馳往坎納特、納貌策應英印十七師;親自率113團和師直屬隊接應英緬第一師。
丹青難寫是精神(12)
根據劉放吾提出的作戰方案,孫立人決定立即奪取賓河大橋,乘敵全力搶救油田裝置和分兵圍困英軍而造成守衛空隙之機,集中全力渡河,奪取南岸的501和510兩個高地。遂派113團副團長趙狄率該團第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