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將軍打趣說幼年的生活就像坐牢一樣,背不出書,要被教書先生打得頭破血流。
將軍一手好毛筆字,在帶兵時常為袍澤講授歷代忠烈故事與《曾胡治兵語錄》,與盟軍相處時謹守禮數,同時嚴守中國人的立場,凡事據理力爭,不假辭色。
1942年,仁安羌之役,將軍堅持先熟悉地形,再作拂曉攻擊。緬北5月大撤退,在卡薩一地遇上日軍追擊,將軍拔出手槍,在橋上指揮最後一個兵過橋後才準英軍炸橋。
鳳凰衛視曾在緬北訪問過當時新三十八師的一位老兵,老兵說:“孫立人將軍帶兵嚴肅,待人和氣,做事絕不弔兒郎當。”
“智信仁勇嚴”的武德,奠基於深厚的中國倫理教養與嚴格的西式軍事教育。
1927年夏,孫立人將軍畢業於維吉尼亞軍校。這所學校同時造就了兩位在二戰中舉世聞名的英雄校友:孫立人將軍與巴頓將軍。
而VMI軍校裡,兩位將軍的展臺,長存至今。
我們只有一個國家,為什麼還要分
北宸
民國十六年(1927年),將軍自維吉尼亞軍校學成歸國,這裡頗難得地找到了一份將軍返國後自1928年至1946年的軍職表。
在任職於第一個職務——中央黨校上尉隊長之前,將軍曾在長沙與南京各待過一段時間。
前文提過將軍的父親出身安徽舒城世家,與當時段祺瑞的安福繫有舊,本想幫兒子寫封介紹信,但將軍鯁骨拒絕了父親的好意。
正好昔日無話不談的清華同窗陳崇武來敘,告訴其叔父陳嘉佑的湘軍騎兵團缺人,將軍沒有多想,即與好友一起到了長沙。
到長沙後才發現所謂的騎兵團,全團所有的配備竟只有一百多個馬鞍子,不只缺人,連馬也沒有。(在這裡我們不難窺見北伐時期,國民革命軍的陣容是如何的荒誕不經。)
在長沙等待了兩個月,沒有兵也沒有騎的“騎兵團”還是一片空蕩蕩,將軍與這位後來幫助他在貴州都勻練兵的好友便一起輾轉到了南京。
那時已近而立之年的將軍自是不想磋跎時光,主動向國民革命軍的軍長方鼎英毛遂自薦,希望能一起加入革命軍北伐的事業。。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丹青難寫是精神(9)
不意遭到拒絕,方的參謀長認為這樣的歸國學人,一下子打仗犧牲豈不可惜,不如去學校教書比較適合。於是在軍長的引薦下,於1928年將軍擔任了中央黨校的學生大隊長與教官。
黨校將學生分為三個大隊,一隊由將軍帶領,另兩隊分別由一位黃埔系與一位日本歸國計程車官帶領。將軍所訓練的這一隊在各項受訓中成績均名列第一,這位主張操練時嚴格切實地訓練,其他的時間則與學生打成一片,吃飯在一起,打球在一起,晚上自修也在一起的大隊長,很快地受到學生們的喜歡。
1949年到臺灣的“立法委員”與“監察委員”,事實上許多都是當時將軍在黨校的學生。
然而黨校內部政治派系的明爭暗鬥也讓將軍反感困擾,下面這段在中央黨校任教時的自述或許也預言了將軍日後三十多年幽居的歲月:
“我本身對政治毫無興趣,我可以說我一生討厭的就是政治,但在這個環境裡政治和軍事就是不分的。我老實一句話,我並不反對一個正正當當的黨,但是大家喜歡搞小組織,小圈子,喜歡搞黨派,我覺得我們就只有一個國家,為什麼還要分?大家能做事的,哪兒都能做,為什麼要靠背景?”
每每讀到這句“我們就只有一個國家,為什麼還要分?”再細想將軍一生境遇,總有一種萬分痛惜的感覺。
也不由得想到了平定安史之亂,功蓋天下,但獲罪於中官,不能通達朝廷,又因天性忠義,做不出擁兵自為藩鎮的事情,最後抑鬱以終的臨淮王李光弼。
臨淮王的戰功載入史冊,在歷史課堂上我們總會讀到李光弼的軍事作為,而孫將軍捨命喋血,擊敗日寇的百戰殊勳,又有多少人清楚知曉?
這個不擅長政治操作的硬脾氣軍人,陸續換了幾個職務後,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受到當時的財政部長宋子文的賞識,延攬其擔任財政部稅警第四團團長,駐防江蘇海州,也開始了從軍生涯第一期的練兵。
孫克寬教授,將軍的侄子,曾這麼形容將軍:“把兵當做寶貝,練兵練到上癮,甚至有些像小孩子對喜愛的東西捨不得那樣……”
將軍回憶說:“稅警第四團總共三千多人,我把三千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