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部分(第2/4 頁)
島,方從哲第一個不信。一個蠻荒小島,怎麼可能擁有如此強大的水師?更何況,這兩年來,福建,浙江和廣東三地來往於臺灣的商人是絡繹不絕。每年的海商貿易最少有個**百萬兩,這還是粗略估計的,大明對海商和海洋貿易的控制幾乎為零,如何能精確統計,但是僅僅是這樣,就不能不引起大明的關注了。
二百三十七章臺灣?遼東!
快速增加的貿易和這次對西洋人海戰的勝利,使得大明朝中的很多人對臺灣的印象加重了很多,特別是一些在東南貿易當中有著巨大貿易的人。
當然,這些人當中,對臺灣的態度並不是非常的統一。有的認為,大明應該將臺灣這個逐漸富庶的大島納入版圖,而另一些人,卻擔心這麼一來,臺灣的聯合護衛軍會被逼反,到時候眼前的一切都會消失,那就得不償失了。
持有這兩種態度的人,是誰也說服不了誰。加上這個時候,掌控大明中樞的閣臣並不是東林黨人,導致這個時候的黨爭變的越來越嚴重,越來越明顯。東林黨和其他三黨紛紛拿出各種各樣的事情,意圖將對方搬到,而臺灣也成為了他們的工具之一,當然不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工具。
但是作為首輔,方從哲自然有他的態度。從內心來將,方從哲非常的希望能夠將臺灣納入大明版圖。畢竟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幾年的首輔生涯,已經使得這位當世首輔心慮交瘁了。
那年年大災,以及引起的遍地流民和遍佈大半個大明的叛亂,使得方從哲,這位還算是想做些事,也正在努力做些事的大明首輔,殫精竭慮的想要改變這樣的狀況而消瘦了很多。
如果僅僅是這樣,方從哲還能勉強應付。但是就因為方從哲不是東林黨人,朝中的那些個東林黨人便千方百計的想要將他從首輔位置上趕下去,其手段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不管方從哲要施行什麼樣的方針,做出什麼樣的決定,不管對錯,東林黨人必定會將其批的體無完膚。呵呵這些人真是不可理喻。
想到這裡,方從哲心中不由苦笑不已。就拿這臺灣的事情來說,一個月前,他便提出要出兵討伐這個蔑視大明威儀,始終不前來朝貢的番邦小島。事實上,卻是意圖收臺灣的財富為大明所用。但是結果是什麼呢?此議一經提出,便遭到了朝中絕大部分的東林黨人的強烈抨擊。
包括左光斗,**星在內的眾多東林黨首腦都激烈的反對出兵臺灣。他們的理由提的還非常的堂皇,遼東未平,何以輕啟戰端。
不管他們心中是不是真的是這麼想的,但是最終方從哲的這個提議剛剛冒出頭,便被徹底的按了下去。
“閣老,您還在看臺灣的摺子?”
就在方從哲想得發呆的時候,兵部尚書崔景榮走了進來,看了一眼方從哲手上的東西,輕聲的問道。
“哦自強來了是啊這臺灣,我始終看不明白啊從傳來的訊息看來,其原本只是聚集在臺灣島上的海盜而已,但是從其六年來的數次海戰可見,其水師實力極其強橫,似已與大明水師不分伯仲了。雖其六年來,始終安駐臺灣,對我大明並無不敬舉動。但一不稱臣,二不納貢,始終不能讓人放心啊”看到是崔景榮來了,方從哲發牢騷的說了一句。
崔景榮是方從哲叫來的,為的是就經略遼東的人選問題,向他詢問是否有適合的人選。畢竟,對於領軍人選上,是兵部的職責。
最關鍵的是,崔景榮不是東林黨人。而且其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就這一點來說,方從哲都自認不如。由他來舉薦人才,方從哲也放心一些。
“閣老,臺灣,即原東番島。六年前仍為蠻荒小島,多為海盜聚集之地。人不過數萬,船不過百艘。六年以來,即使其如何生聚,能有多強實力。雖然多有傳言,其島上有一城鳳山,富庶異常。且不論是否屬實,但一城之財貨,所屬能有幾何?故下官以為,出兵討伐,得不償失啊”
對於方從哲的態度,崔景榮是知道的。但是知道是知道,崔景榮卻並不贊成出兵臺灣。當然,他並沒有像東林黨的那些人那樣,以此為藉口打擊方從哲,但是這並不代表他贊同出兵臺灣。
“但其一戰夷滅眾海匪,二戰退西夷百艘戰船,足可見其水師實力極其強橫。臺灣毗鄰大明,若放任其不顧,遲早會成為大明大患啊”
方從哲也沒有去過臺灣,對臺灣的情報也沒有詳細的收集,對崔景榮的說法,也有些贊同,但還是覺得不能任由臺灣繼續發展下去。
“海匪,烏合之眾。西夷,蠻荒小國而已。面對他們,臺灣有此戰績也不能說明什麼。且閣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