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第3/4 頁)
用功。”付館長笑道:“這個男人和女人的問題比哲學還抽象複雜,你們以後有的是時間和機會去研究,現在先著眼於眼前。”
駱天點頭:“繼續工作,現在是玉帶鉤。”
帶鉤就是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繫腰帶的掛鉤,古又稱“犀比”。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白銀、鐵、玉等製成。帶鉤起源於西周,戰國至秦漢廣為流行。帶鉤是身份象徵,帶鉤所用的材質、製作精細程度、造型紋飾以及大小都是判斷帶鉤價值的標準。
在新石器時期的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一種長方體玉出現於墓葬屍骨的下半部,屬於腰帶的一部分。器型多呈長方體形或扁長方體形,有長型和短型之分。長度在3…8厘米之間,通體光素無紋。一端有孔,為兩面對鑽而成,可穿繩結系,其作用相當於帶鉤的鉤鈕。另一端琢磨成彎鉤狀,鉤頭向內彎曲,末端稍尖圓,可鉤繫腰帶。雖與常見形制不同,但作用應該是鉤掛,相當於春秋戰國以後的帶鉤,這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玉帶鉤,是古玉帶鉤製作的初始狀態。
西漢時期是古玉帶鉤發展的鼎盛期,玉帶鉤的製作在繼承戰國時期器型和技法的基礎上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一般來說,西漢時期的玉帶鉤選料講究、琢磨細緻、刀法簡練、質量上乘。同時數量也比較多。這一時期,玉帶鉤大多通體光素無紋。鉤首頭形也雕琢得非常簡潔,有的僅存輪廓,有的只是刻劃幾刀而已,但都粗獷有力,規整潔淨。即使有的鉤身有陰刻紋飾,也是非常簡單、挺拔、有力。有的僅在鉤面琢磨幾道弦紋,或在兩道弦紋中間壓鉈斜磨,形成縱向凹槽,看似凸脊一般。值得一提的是,西漢時期玉帶鉤的鉤面開始出現了淺浮雕蟠螭、鳳鳥等紋飾。
“玉龍附金帶鉤,玉龍作∽∽形變體,龍尾巢狀金質帶鉤,通長14。4厘米。”駱天又拿起另外一件帶鉤,這一件不是玉製的:“琉璃制帶鉤,長7。8厘米,螳螂型,晶瑩透明。”
正文 第六百零九章 舞女玉佩
帶鉤僅此兩件,駱天將眼光看到了旁邊的指環上,中國女子帶指環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漢劉向的《五經要義》:“古者后妃群妾禮御於君所。( 。xiluwx。 )女史書曰授其環以進退之。有娠則以金環退之,當御著以銀環進之”。可見中國最早戴戒指的后妃們,當有了身孕或其他情況不能被“臨幸”時,皆以金環套在手指上“退避”君王,其他時候則用銀環套在手指上表示“逢迎”。
遠遠早於《詩經》成書的周代,在距今4000年到6000年的大汶口———龍山文化時期的墓葬中已發掘出骨制指環,有的上面還嵌有綠松石。而與這一時代同期的古埃及也有指環遺物出土,可見迄今最早的指環是出現在東方,而不是西方。與古代埃及和希臘文化相同,在古代中國,指環首先由男子佩戴,但並非是代表權勢和身份的印鑑,而是拉弓射箭的輔助工具。
清代的扳指可謂鼎鼎大名,但很少人知道它的古稱“韘”。即《詩經》所云“蕪蘭之支,童子佩韘”之“韘”——上古用象骨或其它獸骨做成,著於右手大拇指,用以鉤弦。毫無疑問,在遠古時代,引弦挽弓者大多是男子。然而韘的實物卻最早見於婦好墓,她不僅是殷王之妾,還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和最偉大的女將軍。{ WWW。dushiwenxue。 }出土的那件玉韘,應該是世界歷史上最早的玉質扣絃器,其外形一端平齊,一端斜口,可套入大拇指。這說明軍事用途的指環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殷商時期,已開始製作和使用。
現在駱天看到的指環是女子所用的,先是四隻銀指環,圓圈表面作稜角突出,兩邊密飾斜線紋,然後是十隻金指環,嵌有綠松石。
接下來的是玉佩,戰國、秦漢時期的玉佩繁縟華麗,甚至數十個小玉佩,如玉璜、玉璧、玉珩等,用絲線串聯結成一組雜佩,用以突出佩戴者的華貴威嚴。魏晉以後,男子佩戴雜佩的漸少,以後各朝都只是佩戴簡單的玉佩,而女子很長時間裡依然佩戴雜佩,通常系在衣帶上,走起路來環佩叮噹,悅耳動聽,因此“環佩”也漸漸成了女性的代稱之一,
現在擺在駱天面前的是漢朝鼎鼎有名的舞女玉佩,足足有三十塊,“這麼多的舞女玉佩?”駱天讚道。
“舞女玉佩?”小陳吸了一口氣,跟著這個駱天工作還真有趣,一會兒是什麼歷史第一裸模,現在又是什麼舞女玉佩。
“你不要想歪了。' 都市*文學 WwW 。dushiwenxue。 '”駱天笑道:“所謂的舞女玉佩是用白玉鏤雕而成,器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