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在日本方面的戰史資料如《蒙古襲來繪詞》、《八幡愚童訓》中沒有說明,中國《元史》對這第一次遠征日本的記述也極為簡短,僅有“冬十月,入其國,敗之。而官軍不整,又矢盡,惟擄掠四境而歸……”
《高麗史》提到了“會夜大風雨,戰艦觸嚴崖,多敗……軍不還者,無慮一萬三千五百餘人”。
日本某朝廷公卿在其私人日記也提到了元軍船隻被海風“吹歸本國”。
另外在日本其他人的奏狀中也有“神風狂吹,敵兵失命”的記載。
根據這類說法,可以做出這樣的推測,即就在元軍決議班師回國的這天晚上,博多灣出現了颱風。
日本群島四面環海,除東北部沿海外,均被來自熱帶太平洋的暖流所環繞,在每年8、9、10月間,日本西部和南部常遭颱風襲擊;博多灣恰好位於颱風的襲擊區內,也就是說,就在元軍滯留博多灣的最後一天夜裡,颱風也恰好趕到了。
日本著名歷史學家井上靖贊同這一說法:“公元1274年10月初,以船艦九百艘、士兵三萬三千人佔領了對馬、壹岐兩島……繼而侵入肥前松浦郡……使日軍處於不利,不得不暫時退卻到大宰府附近……元軍雖然趕走了日軍,但不在陸地宿營,夜間仍回船艦。當元軍回到船艦後,恰遇當夜有暴風雨,元艦沉沒二百餘艘,所餘元軍撤退,日本才免於難。”
美國蒙古史學者羅莎比的意見與井上靖相似,他寫道:“儘管日本人得知蒙古軍隊已經出發,但他們的準備仍不完備……他們的武器也無法與蒙古人的長距離武器相匹敵,他們的指揮官也不如久經戰場考驗的蒙古軍隊領袖那樣有經驗,但他們擅長於面對面的搏鬥……儘管他們在前幾夜的戰鬥中失利,但突然降臨的暴風雨使蒙古軍隊和船艦在退往曠海中時損害慘重,他們不得不無功撤退。”
四 元軍首次東征——日本勝得莫名其妙(4)
另外,在日本江戶時代的《西大寺敕諡行正菩薩(睿尊)行實年譜》中有這樣的記載:“文永十一年十一月五日亥刻,猛風頻吹,元之大船百餘艘沉入海中之訊息自西國傳來”,
這一史料的推測是,海風事件是發生在元軍撤退途中,而不是撤退之前。
已故日本著名史學家網野善彥做出了這樣的推測:當夜確實出現颱風,但並不是能夠傾覆元朝遠征艦隊的海上颶風,但風雨動搖了勞累不堪的遠征軍將士的意志。
元軍第一次征伐日本就此宣告結束。據統計,折損士兵近萬人。
第二天早上晨光初露,枕戈待戰的日軍在太宰府水城列陣,但久等不見元軍來攻,派出的偵察人員回來告訴日軍將領,博多海面已無元軍船隻。
武士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已經勝利了。
日本內地的幕府和朝廷更不可能知道這一點。他們只知道元軍已經攻陷了對馬,京都籠罩在緊張惶恐的氣氛中。甚至流傳著九州已經失陷的流言。
差不多一週之後,京都方面才傳來元軍登陸博多的訊息。
京都尚且如此,在地理上更加遙遠的鎌倉更不可能知道詳細戰況。
11月1日,幕府還在繼續徵兵前去支援博多前線。
直到11月5、6日,日本高層才接到了“文永之役”的捷報。
京都朝廷先是一怔,而後舉國狂歡。龜山上皇巡迴各大寺廟神社,到處做“異國降伏”的祈禱。
年輕的幕府執權北條時宗在慶幸之餘,並沒有繼續樂觀下去,他不但沒有下令停兵罷戰,反而命令各地守護徵發六十五歲以下的男子,甚至各寺院的僧兵也被動員起來,並組織民夫在博多灣增建堅固石壩加強沿海防務。
石壩東起箱崎,西到今津,壩高五尺許,寬一丈,蜿蜒長達數十公里。整個石壩的修築工程歷時五年,於公元1280年完工。
同時,北條時宗對各國武士也做了細緻的分工:一是增加西部的防守力量,任命北條宗賴為長門守護,統帥長門、安藝、周防、備後各國的武士御家人;派遣北條實政赴鎮西主持九州的備戰工作,凡鎮西的武士御家人都回到自己的領地,無須負擔其他地方的防務,非幕府所屬的御家人也要服從北條實政的指揮。
另一方面,為探測敵情和震懾高麗,北條時宗還派出小股武士侵掠高麗南部沿海。
在公元1275年年末,鎌倉幕府甚至制訂出一個渡海反攻計劃,是為“異國征伐計劃”,所謂的“異國”便是高麗。
原來寫出《立正安國論》的日蓮上人這個時候再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