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3/4 頁)
“多少記得一點。”
“後來伊利亞派的哲學家宣稱事實上變化不可能發生。雖然他們能透過感官察覺到各種變化的發生,但他們仍然否認任何變化的存在。伊利亞派哲學家所提出的這種觀點,就是黑格爾所稱的‘正題,。”
“然後呢?”
“可是根據黑格爾的法則,這樣強烈的說法一被提出後,就一定會出現另外一種與它牴觸的學說。黑格爾稱此為‘反題’或‘否定’。而否定伊利亞派哲學的人就是赫拉克里特斯。他宣稱‘萬事萬物都是流動的’。這樣一來,這兩種完全相反的思想流派之間就出現了一種緊張狀態。但這種緊張狀態後來被恩培竇可里斯消除了,因為他指出兩種說法都各有正確之處,也各有錯誤之處。”
“對,我現在想起來了。”
“恩培竇可里斯認為,伊利亞派哲學家指出沒有什麼事物會真正發生變化這點是對的,但他們錯在認為我們不能依賴感官。赫拉克里特斯說我們可以依賴感官,這是正確的,但他說萬事萬物都是流動的,這點卻是錯誤的。”
“因為世間的物質不只一種。流動的是物質的組合,而不是物質本身。”
“沒錯。恩培竇可里斯的觀點折衷了兩派的思想,這就是黑格爾所稱的‘否定的否定’。”
“多可怕的名詞!”
辯證法“他也稱這三個知識的階段為‘正’、‘反’、‘合’。舉例來說,你可以稱笛卡爾的理性主義為‘正’,那麼與他正好相反的休姆的經驗主義就是‘反’。但這兩種思潮之間的矛盾或緊張狀態後來被康德的‘合’給消除了。康德同意理性主義者的部分論點,但也同意經驗主義者的部分論點。可是故事並非到此為止。康德的‘合’現在成了另外一個三段式發展的起點,因為一個‘合’也會有另外一個新的‘反’與它相牴觸。”
“這一切都非常理論。”
“沒錯,這當然是很理論的。可是黑格爾並不認為這樣的描述是把歷史壓縮為某種架構。他認為歷史本身就展現了這種辯證模式。他並因此宣稱他已經發現了理性發展(或‘世界精神’透過歷史進展)的若干法則。”
“又來了廣“不過黑格爾的辯證法不僅適用於歷史而已。當我們討論事情時,我們也是以辯證的方式來思考。我們會試著在別人所說的道理中找出缺失。黑格爾稱此為‘否定的思考’。可是當我們在一個道理中找到缺點時,我們也會把它的優點儲存下來。”
“請你單一個例子。”
“當社會主義者和保守派人士一起坐下來討論如何解決一個社會問題時,由於他們的思想形態互相矛盾,因此彼此間很快就會出現緊張狀態。可是這並不表示他們當中有一個絕對正確,而另外一個完全錯誤。可能他們兩個都有一部分對,一部分錯。在爭辯過程中,雙方論點中最佳的部分通常都會顯現出來。”
“希望如此。”
“可是當我們正在討論問題時,並不容易看出哪一方的說法比較合理。可以說,究竟誰是誰非,必須由歷史來決定。可以站得住腳的就是有道理的。”
“也就是說能夠留存下來的觀點就是對的。”
“反過來說也就是:對的才能留存下來。”
“你可以舉一個小小的例子,好讓我能確切瞭解嗎?”
“一百五十年前有很多人為婦女爭取權益,但也有許多人激烈反對。今天我們閱讀雙方的論點時,並不難看出哪一方的意見比較‘有道理’。但不要忘了我們這是後見之明。‘事實證明’那些爭取兩性平等的人是對的。如果我們在書上讀到自己的祖父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一定有很多人會覺得很難為情。”
“一定的。那黑格爾有什麼看法呢?”
“你是說關於兩性平等?”
“我們現在說的不就是這個嗎?”
“我可以引述他在書裡寫的一段話,你想不想聽?”
“當然想。”
“黑格爾說,男女之不同猶如植物與動物之不同。動物具有較多的男人性格,而植物則較具女人性格,因為女人的發展基本上是屬於靜態的。在本質上她是一個猶豫不決的感情體系。如果由女人來領導政府,則國家將有覆亡之虞,因為她們並不是依據整體的需求行動,而是隨興之所至而決定的。女人主要是透過生活(而非讀書)吸收思想,藉此獲得某種教育。相反的,男人為了在社會上爭取一席之地,則必須勤練技能、苦心研讀。”
“謝啦,這樣就夠了。這類的話我可不想再聽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