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也不用人手服侍,好像缺少什麼,自己倒將生命、氣息、萬物賜給萬人。他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們尋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實他離我們各人不遠。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他。就如你們作詩的,有人說,我們也是他所生的。我們既是神所生的,就不當以為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藝、心思所雕刻的金、銀、石。世人矇昧無知的時候,神並不監察,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
因為他已經定了日子,要藉著他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並且叫他從死裡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
從保羅到雅典傳教開始,基督教會就逐漸滲透希臘羅馬地區。
它雖不同於希臘原有的伊比鳩魯學派、斯多葛學派或新柏拉圖哲學,但保羅仍然在兩者間找到了共同點。他強調世人皆試圖尋找上帝。對希臘人而言這並非新的概念,但是保羅聲稱上帝已經向人類顯現他自己,並且實際上已經把手伸給人類,因此他不再是一位人們可用理性來了解的“哲學的上帝”,也不是“金、銀、石雕刻的偶像”(這兩者在希臘的衛城與市集中到處都是),而是一位“不住人手所造殿”的神,也是一位會干預歷史發展方向,併為世人而死在十字架上的人形的神。
根據使徒行傳的記載,保羅在最高法院小丘發表演講,提到耶穌死而復活的事時,有人就譏笑他,但也有人說:
“我們再聽你講這個吧。”有些人後來追隨保羅,開始信奉基督教,其中有一個女人名叫大馬哩(Damaris)。這件事之所以特別值得一提,是因為婦女是最熱切信奉基督教的族群之一。
就這樣,保羅繼續他的傳教活動。耶穌受難數十年後,雅典、羅馬、亞力山卓、以弗所(Ephesus)與哥林多(Corinth)等重要的希臘羅馬城市都成立了基督教會。在後來的三四百年之間,整個希臘文化地區都成為基督教的世界。
教義保羅對基督教的貢獻不僅是做一個傳教士而已,他對基督教的教會也有很大的影響。因為當時的教徒普遍需要靈性上的指引。
耶穌受難後的最初幾年中,基督教面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
非猶太人(外邦人)是否可以成為基督徒?還是一定要先歸化為猶太人才可以?又,外邦人——如希臘人——應該遵守十誡嗎?保羅認為,外邦人不一定要成為猶太人才可以信奉基督教,因為基督教不只是猶太人的宗教。它的目標在拯救全體世人。上帝與以色列訂的“舊約”已經由耶穌代表上帝與人類訂的“新約”所取代。
無論如何,基督教並非當時唯一的宗教。我們已經看到希臘文化如何受到各種宗教的影響,因此,為了顯示與其他宗教有別,也為了防止教會內部分裂,基督教會認為有必要提出一套簡明扼要的教義。因此他們寫成了第一部《使徒信經》(Creed),總結基督徒教義的中心“信條”或主要教義。
其中一條是:
耶穌是神,也是人。他不僅是憑藉上帝之力的“上帝之子”,他也是上帝本身。然而,他同時也是一個為人類分擔災禍並因此在十字架上受苦的“真人”。
乍聽之下,這話也許有自相矛盾之嫌,但教會的意思正是:
上帝已經變成了人,耶穌不是一位“半人半神”(當時希臘與地中海東岸的許多宗教都相信宇宙有此類“半人半神”的存在),教會宣稱耶穌乃是“完全的神,完全的人”。
後記親愛的蘇菲,讓我再描述一下當時的整個情況。當基督教進入希臘羅馬地區後,兩種文化於是浩浩蕩蕩地交會融合,形成了歷史上的一大文化革命。
此時,距早期希臘哲學家的年代已經大約有一千年了。古代時期就要過去,歷史將進入以基督教為重心的中世紀。這段期間同樣維持了將近一千年之久。
德國詩人歌德曾經說過:
“不能汲取三千年歷史經驗的人沒有未來可言。”我不希望你成為這些人當中之一。我將盡我所能,讓你熟悉你在歷史上的根。這是人之所以為人(而不僅是一隻赤身露體的猿猴)的唯一方式,也是我們避免在虛空中飄浮的唯一方式。
“這是人之所以為人(而不僅僅是一隻赤身露體的猿猴)的唯一方式……”
蘇菲坐了一會兒,從樹籬的小洞中凝視著花園。她開始瞭解為何人必須要了解自己在歷史上的根。對於以色列的子民來說,這當然是很重要的。
她只是一個平凡的人而已。不過,如果她瞭解自己在歷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