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第2/4 頁)
以表明自己對朝廷的忠心。
表面看是袁尚太得瑟了,其實不然,史書裡面言之鑿鑿的東西未必就是歷史事實,袁尚固然有點頭大,但是還沒有蠢到曹操前腳剛走,自己就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妄圖扳倒主人,否則的話你還沒有足夠的威信和資歷來控制這個區域,只能弄巧成拙,就算要弄也是等自己站穩腳跟再說。
但是公孫康是傻子嗎?怎麼會讓袁尚安然坐在自己的家裡培植力量,更加重要的是袁尚是曹操點名要的人,孰強孰弱一目瞭然,自己犯不著為了袁尚和曹操鬧翻臉,烏丸人就是前車之鑑。
而曹操適時的撤退也是一個很好的心理暗示:我不逼你,你自己看著辦吧!
所以,並非傻子的公孫康處死手無縛雞之力的袁尚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而編造一個死無對證的謊言還不簡單嗎?
“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則併力,緩之則自相圖,其勢然也。”
這就是曹操的解釋。
而對待烏丸和公孫康採取的是完全不同的策略和態度也是因為二者的立場不同,烏丸的問題遲早要解決,否則對邊境就是一個禍害,再加上和袁家關係密切,不打是不行的,公孫康則不然,和袁紹瓜葛不是很大,主要是有點忌憚,對中央的態度也是不錯,沒有什麼進軍中原的野心,要的只是一個管理遼東(還有今天的朝鮮以及韓國)的名義,這塊領土我曹操沒有太大的興趣,只要你服從我就可以了,就像少數民族自治州一樣,要有點權力嘛,無所謂。
於是,目標一致的曹操和公孫康很快就形成了心裡默契,一拍即合,那麼曹操自然沒有必要千里迢迢的進攻遼東,逼的公孫一家狗急跳牆了,只需回家等信就可以了。
至此,曹操張弛有度的搞定了袁氏餘孽,袁尚兄弟三人的消亡也宣告了曹操在北方主導了話語權,軍事上的威脅已經基本清除,到了揮師南下,一統中國的的時候了。
不過這次曹操順利征伐袁氏餘孽的過程當中還是發生了一件十分不愉快的事情,就是重要的謀士之一——郭嘉在行軍途中染病,不幸去世。
雖然,曹操手下的能人異士不少,郭嘉優秀,荀彧叔侄也是不賴,不過這裡之所以對郭奉孝大書特書還是有重要原因的,那就是在這之前,郭嘉出謀劃策,曹操所向披靡,而在郭嘉死後,曹操南下乃至以後,都是步履維艱,是郭嘉真的不可替代?還是曹操的運勢已到盡頭?
14—09:最近於神的男人(1)
郭嘉一開始跟的並非是曹操,而是袁紹,不過沒有幾十天,就感覺袁紹成不了什麼氣候,所以,雖然袁紹對他的態度還算是恭敬,依然決定跑路,跑就跑吧,還要把辛評和郭圖給拽走,理由就是袁紹別看現在比較牛叉,不過蹦躂不了幾天,還是早點另投他主吧。
這算是郭大仙預測準的第一個表現,但是,對於郭嘉的動機我卻是很懷疑,袁紹這個人大家都很瞭解了,看重名氣,誰的名氣大就用誰。
而郭嘉呢?恰恰相反,年輕時代故意隱居起來,當然了,是“大隱隱於市”的那一種,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然後再提高會客的門檻,不是比較級牛人就堅決不見,很有當年袁紹在洛陽城玩的風範。
但是,袁紹的基礎比他好,這一點是無法比擬的,所以效果也是不太顯著,“不與俗接,故時人多莫知,惟識達者奇之”,就像通俗暢銷書和嚴謹的學術著作之間的差別。
這也是郭嘉一開始投奔袁紹以及袁紹對他不錯的原因——郭嘉是經人介紹的,誰呢?就是後來他所拉攏一起跑路的辛評,看看籍貫就知道了,辛評和郭嘉都是潁川陽翟人,老鄉啊。
不過辛評和郭嘉不一樣,人家來的比較早,地盤比較穩固,所以斷然回絕,於是,郭嘉只好自己走了——想不走也不行啊,居然敢挖牆角,也太沒有職業道德了,更何況,鼓動辛評的時候,郭圖也在場,他可不是什麼好鳥,再不走的話就沒有好果子吃了。
然後,郭嘉就來到了曹操這裡,理由嘛,很簡單,曹操手下也有很多潁川人,也許往上爬的道路可以平坦一些。
曹操呢,自然是來者不拒,有人來總比沒有人來強啊,不過一看是個年輕人,而且名氣不是很響亮,自然也就沒有委以重任了。
所以,郭嘉剛剛投奔到曹操手下時還是一邊涼快著呢。
好在兩個人都比較有耐心,曹操不想埋沒他,而郭嘉也發現曹操沒有像袁紹那樣喜歡論資排輩,就決定再等等看。
這一等,就等出機會來了,曹操喜歡用潁川人,巇志才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