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有大玻璃窗,每天掌燈的時候,都要覆上木製的
護窗板(這個工作是打更守夜更房裡人的專責),所有年畫就都貼在護
窗板裡扇上了,孩子們晚上沒事就可以在前後窗上盡情欣賞了。
一過臘八,拿北平來說,東四、西單、鼓樓前的空地廣場,就有人僱
工搭起蘆蓆棚子賣年畫了。據說段兒上(當時該管警察機構叫段兒
上)僅收極少數費用給消防隊,就核發臨時準建執照,就可以搭棚營業
了。雖然棚子大小要依地勢而定,可是高度都在兩丈開外,因為年畫
要一層靠一層的用小線繃掛起來,才能在大煤氣燈照耀之下,得瞧得
看供人選購。當年在北平,年根底下逛年畫的畫棚子,正月間逛古畫
的畫棚子,也是有錢有閒階級人士一種消遣享受呢!
畫棚子裡的年畫,都是整批從產地躉來的,所以比沿街叫賣的貨
色可齊全多啦,尤其討口彩吉祥年畫,跟俏皮話歇後語的年畫,可以說
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從臘八到祭灶半個月時間,雖然幾個銅元一張,
積少成多,還真掙不步呢!小戶人家把年畫買回去,各處亂貼,尤其是
大炕兩旁真有貼上十張八張的;至於大宅門買回去的年畫,就成為門
房、更房、下房牆壁上的點綴品了。
當年孫家驥兄在世的時候,筆者知道他天地財神門神灶君月官榪
兒,甚至於北平的電車票、中山北海公園的門票、各大戲園電影院的人
場票全帶到臺灣來了,唯獨年畫一張也沒帶出來。宇慈兄這三張年
畫,雖然不敢說絕無僅有,可是也不多見了,至於後來有人把年畫用石
印或彩色套印來賣,因為淳樸鄉土氣息蕩然無存,也就沒有人把它當
年畫去欣賞光顧啦。
清宮年事逸聞
中國自夏禹時代稱農曆十二月為嘉平月,後來一些文人墨客,喜
歡“風雅”一番時,就沿襲舊稱管農曆臘月叫嘉平月。清代對於歲時的
一年兩節異常重視,一到臘初就準備忙年了。
賜福依照清代定製:“列聖於嘉平朔,謁闡福寺,歸,御建福宮,
開筆書福字箋,以迓新福,御乾清官西暖閣,召賜福守。……”清朝二
百六十八年天下,歷代帝王都恪遵祖制,在祝祭還宮,書丹迓福,選賜
臣下,這種賜福,是特賜殊榮,跟一般賣福壽字不同,能膺懋賞的只限
於近支王公內廷供奉(南書房上書房師傅們)。當皇帝拿起斑管,蘸飽
濃墨,在硃紅雲龍錦箋上,揮毫書寫尺餘大福字的時候,蒙恩的王公大
臣,就跪在御案前俯伏受福,左右各有一個內監展紙。在動筆時,就連
六叩首,寫完末筆,要正好叩完俯伏,此時墨汁未乾,兩個內監將御筆
福字伸展平託,從受賜者頭上捧過,這個動作,需要從容鎮定,時間拿
捏得恰到好處,才能雍穆得體。據清官內監們說:“翁師傅同鑠每年都
設有這種殊榮,頗諳此道,行禮謝恩,非常從容有度。有一年大學士王
文韶也獲得這份榮典,此老重聽眼花,腿腳又欠利落,磕頭後頂子正好
跟福字相撞,墨汁染及鬚眉,他固然十分尷尬,引得殿上諸人也都笑出
聲了。”至於內廷翰林和乾清門侍衛,也是蒙恩賜福的,不過那就是如
意館供奉們把福字寫好,做成漏斗,用細粉漏在彩繪的錦箋上,寫字的
人只要筆飽墨酣像描紅模字描下來,自然勁骨豐肌,龍飛鳳舞躍然紙
上。此即宮內所謂雙鉤福壽字,比起真正的御筆價值就差遠了啦。到
了光緒二十六年(1900)歲次庚子的十二月,恰逢拳匪之亂,慈禧光緒
倉皇離京,在西安蒙塵,當驚魂甫定,忽然想起這一項祖宗定製,乃於
十二月二十八日,補寫福字賞賜臣下。本來外官非年高德劭開府一方
者,是沒有資格蒙賜福字的,但那年因為洋鬼子逞兇,聖駕避地在外,
為了撫綏辦差勤王諸臣,也就不遑顧及什麼定製,甚至陝西按察使馮
光黔、布政使胡湘林,連四品的西安府知府胡延都得到御筆福字一方,
受賞的人都嘆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