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2/4 頁)
透著一股壯實。要是當初他在童子營的時候,是這樣的體格,絕對不會落到幹炊事員。
十個人的一個班,算上潘滿囤只有八個人過來吃飯,堡壘的頂頭始終保持著兩個人警哨。
這個據點裡沒有潘滿倉,潘滿囤的這位親哥哥已經是童子軍的排長,他帶著第一班在幾十裡地外的另一處據點。當陳家軍在戰場上的兵力開始顯得短缺的時候,當礦場上的戰俘越來越多的時候,這些從童子營裡走出來的童子軍已經能夠盡到自己的義務,有力量來為缺少人手的陳家軍貢獻自己。
潘滿囤飯缸裡的菜一塊鹹魚都沒有,他用該是自己的四塊鹹魚換了一個鹹雞蛋,這個生來命苦的小傢伙長著一張大少爺的嘴,才吃了幾個月的飽飯,就開始挑食,吃不下鹹魚鹹肉了……
第一百七十七章 均州外
【果奔前的最後一章,求個收藏】
均州,即是後世的丹江口市。地處漢江中上游、鄂豫兩省交界處,東臨湖北重鎮襄陽,西連軍事重鎮鄖陽,南接千里房縣,北交豫西要地南陽,大名鼎鼎的武當山也是坐落於此州境內。
在丹江口大壩修築之後,千年古均州在21世紀的時候已經被淹沒在了丹江口水庫河底。後人要了解這座古城只能從舊日的照片和厚厚的文字資料中覓得一二。
但是在乾隆三十二年秋的時候,這座城市在湖北還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所在,是聯絡襄陽府和鄖陽府之間的樞紐,無論是對於鄖陽鎮還是對於襄陽府來說,它都有著特殊的意義。
要知道鄖陽府的綠營駐軍可是達一鎮之多的,如此多的兵力對地方民生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地負擔,本就貧瘠的鄖陽府根本就無力供應一鎮綠營數千兵卒的消耗,尤其是有戰爭發生時,大軍出動的糧食靠鄖陽府自身都籌集不到。
在這種情況下,富裕的襄陽府就成了鄖陽鎮的最佳補給地。倒不是說襄陽府的錢糧直接供應鄖陽鎮,襄陽本身也有不少駐軍,單單的襄陽府可養不起兩者加一塊的近萬人馬。而是上頭髮出政令由襄陽府庫直接撥調錢糧送交鄖陽,這批錢糧本身也是襄陽府要交到上面的,現在不用倒騰了,直接被上面劃歸了鄖陽鎮。而且鄖陽府每年都會從襄陽購入大批的糧米布匹,不管這些糧米布匹是不是襄陽府本身生產的,缺少了襄陽這個平臺,鄖陽府怕很快就會亂起來。
陳家軍起兵以來,湖北境內多次徵集軍糧,就已經影響到了鄖陽府的安定,等到陳家軍殺進襄陽府之後,鄖陽襄陽之間的民間貿易就徹底的斷絕,眼下鄖陽府的糧價是一日一高。
作為襄陽府最西端城鎮的均州,這裡隱隱除了貿易昌盛外:鄖陽府的拳頭產品就是木材和紙張,藥材次之,雖然無法與歷史長遠的禹州相比,但鄖陽府山多林密,野生藥材也是極多,後世這裡是被譽為華中藥庫的,只是現在還沒能力做到完全開發;
再一個就是鄖陽盛產金銀,鄖縣、竹山和漢江沿岸,金銀儲量豐富,漢江流域多有金沙,每年淘取重量可達數百兩;而且這裡還有儲量大品質高的綠松石,陳鳴甚至還曉得竹山縣的銀洞溝銀礦,這座銀礦在他前世的時候是全中國八大金銀礦之一。只不過這個時候,銀洞溝僅僅是一個當地土財主在小打小鬧,外人根本就不曉得,暗營早就盯著那裡了。
均州作為襄陽府的最西端,那就是與鄖陽貿易展開的一個節點,而且還是一個戰略儲備處。往常時候每月都有大批的錢糧物資從襄陽城運抵這裡,然後再從這裡轉運鄖陽。可這一切在馬文傑率軍東出北上之後,就變樣了。尤其是四省匯剿開始之後,鄖陽鎮和鄖陽府都似被遺忘掉了。
鄖陽位於川陝楚豫四省的交界處,周邊全是綿綿大山,自古來就是匪患嚴重,尤其是在康熙初年,那時滿清的天下還未坐穩,用兵更是頻繁。那個時候均州很可能是作為鄖陽鎮的直接補給地而受到了專門的加強,均州城內不但設立了參將署、守備署、佈政分司署、按察分司署、中司署等重要衙門,還設定了廣積倉大使署、均州船署、界山馬場署和軍器局、火藥局、軍械庫等諸多部門,各大小校場以及演武廳也是一應俱全。
只是現在天下承平已久(內地),均州營都變成了均光營,級別也早已經從參將級別調低到了都司級別,船署、馬場、演武廳等更是已經廢除已久,但廣積倉、軍器局、火藥局、軍械庫等設施卻是還在……
對於陳家軍而言,均州廣積倉的糧食倒還罷了,軍器局、火藥局和軍械庫裡的東西(人)卻是陳鳴所極力渴求的。所以這個地方他是一定要拿下的。
均州西城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