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任第一集團軍炮兵總指揮。他軍人的輝煌生涯似乎和孩子們關係不大,他魁梧的身材卻讓孩子們記憶深刻:一米八五的個頭,方正的臉膛——大眼、高鼻、闊嘴,永遠腰板筆挺,孩子們要把頭使勁地向後揚起,才能把父親看全,在孩子們心裡他真是一個很帥的父親。
因為小,孩子們並不懂得父親,只記得他爽朗的笑聲,記得他每次出門前告別時總要逐個捏鼻子的親暱動作。直到有一天,這位正直的軍人以一種孩子們無法理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們才知道和父親在一起的日子竟是那麼寶貴。
長大後,他們漸漸知道了事情的原委。那是1928年初,東山再起的蔣介石在南京復行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職務,親自掛帥第一集團軍發動二次北伐,準備統一中國,父親受命擔任炮兵總指揮。5月,父親率部隊向山東進發的途中,突然接到緊急命令調他到徐州參戰。部隊尚在行軍途中,他只來得及自己趕到徐州,徐州已經失守。事實上,狡猾的上峰事先已打定嫁禍於人的主意。性情剛烈的父親面對敗局痛苦不堪,徹夜難眠,終於留下遺書,飲彈自盡!他本可以不承擔責任,但他是一名軍人,認定自己要為整個指揮系統的失誤負責。那時候,母親不到四十歲,六個孩子中最大的兒子14歲,最小的弟弟只有3歲。
一個美滿的家庭頃刻就失去了支柱,母親痛徹心骨,追悔自己沒有在丈夫身邊給他最大的安慰。兩個月後,北伐戰爭結束,隆重的悼念儀式,蔣介石親書挽幛——深藍色的緞底襯著四個銀光熠熠的大字“精神不死”,以及在中山陵安葬的規格都不能撫平失去丈夫的傷痛,母親謝絕了丈夫生前好友慷慨捐助的好意毅然撫棺回鄉。
母親的性格是溫順的,在鄉下,她盡心盡力地服侍老人,替丈夫盡作兒女的一份孝道。母親的性格又是倔犟的,在公公執意要她們留在鄉下,考慮給男孩說一門親事,過兩年再給女孩子們說下個婆家的時候,她毫不妥協的堅決反對讓老人感到震驚。盛怒中公公抓起了柺杖想要打人,母親的手立刻就按到了身旁的茶壺上,公公見狀只好作罷。最終,母親不顧公公的反對帶著六個孩子回到北平。
母親這樣做有她自己的道理。小時候,家道中落,外祖父雖然開了一個學館,卻堅信“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訓,執意不讓女孩子讀書,母親只能每日悄悄在窗外偷聽,學一點她感興趣的知識。後來,在哥哥的幫助下她有機會看到許多新書,放足、要求婚姻自主都是她受新知識的影響做出的大膽舉動。她的婚事是在哥哥的幫助下完成的,丈夫是哥哥軍校的同學。婚後,她曾經按照自己的心願在北平培根女校插班讀書,卻終因懷孕半途退出……就這樣,這個地主的女兒,心中始終懷著失學之痛。在丈夫的遺像前,母親一次次地立下誓言,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鄉下過著衣食無愁娶妻生子的日子,她要讓孩子們特別是女孩子們接受好的教育,要讓他們在沒有父親的生活中學會獨立、自強,她要獨自用自己堅強的臂膀遮庇孩子們失去父親的天空,讓他們既不仰仗別人的施捨也不自哀自憐地健康成長!這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女性!許多年後,將軍的夫人出現在延安。周恩來對張家的姐妹們說過,“你們的母親是值得尊敬的英雄,她受的苦,比你們兄妹幾人加起來都多。”那時候,這位堅強的母親已經為了追求自由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她的最小的女兒在離開老家回北平的路上不幸染病去世,而最小的兒子卻在跟隨她歷盡千辛萬苦奔赴延安的途中不幸死去。
張家三姐妹
孩子們就這樣在母親的一片天空下無憂無慮地成長,父親的不幸早逝並沒有在她們的生活裡留下太重的陰影,相反,父親的正直豪爽,母親的嚴謹堅毅,卻在他們的性格里留下了清晰的烙印。
1934年,高中畢業的哥哥突然提出要報考黃埔軍校讀炮科。聽到這個決定,一直遠離軍政界老關係的母親心頭的傷痛好像又被觸動了,但為了告慰丈夫的在天之靈,她還是同意了。很快,哥哥就離開了家開始了他的軍人生涯。
三姐妹已經長得惹人喜愛。
大女兒張瑞珍(後改名張楠)考上了中國大學國學系。她長得高挑身材,圓圓的臉上一雙明亮的眼睛時常透露出思索的神情。她的體型像父親,性格卻像母親,沉穩、獨立、反應快,遇事有主見。她喜歡體育,尤其喜愛鏢槍運動,經常一早就騎著單車出去,在學校空曠的操場上練習投鏢。當鏢槍從她揮舞的手臂中高高地飛起,劃出一道弧線衝向遠處的鏢靶時,她的心裡就湧動著青春的喜悅和激情。
二女兒張瑞芳正是豆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