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上百萬建一個高檔廁所,不僅比一般人家的住房還講究,更讓進城的民工花費不起,望而卻步。民工找個背街撒尿,你又說他不文明、下流,你叫人怎麼做人?我也搞不懂我們究竟是下部有病還是腦子有病。
再說今天被稱作不文明行為的當眾喧譁,其實是中國人的特徵。中國人一紮堆就想鬧出點聲響來。“熱鬧”“熱鬧”,不“鬧”怎麼抒發出“熱”來?非“鬧”不行!中國餐館最大的特色是備有“雅座”,你在全世界其他國家的餐館都見不到,即使開設在中國的西餐廳裡也沒有雅座。為什麼?就是適應中國人愛鬧的習俗。而在雅座裡鬧慣的中國人出了國沒雅座可享受了,只好當眾喧譁。還有,政府禁止過年放炮仗了,也非放它一響不可。大城市問題成堆,卻少見哪一個議案提案像準放炮、不準放炮的議案提案那樣在人大政協會議上認真反覆討論的,可見鬧些響動出來對中國人來說是多麼大的事。中國歷史上,從秦始皇開始,所有的皇帝都喜歡下面的人“山呼萬歲”,想象一下,“萬歲”之聲像大山一樣撲面而來,喊得地動山搖,你在上面是什麼感覺。所以,大聲喧譁是從上面興起的,上有所好下必從焉,甚至過猶不及。現在很多人都忘了“文革”時中國人的鬧騰,那時,你不鬧、不“高呼”就可能被當作“反革命”,“文革”大大強化了中國人的表現欲,鍛煉出中國人的好嗓子。今天中國人愛“鬧”,實際上是從歷史上傳承下來的。
寫著寫著覺得好笑,中國什麼事兒都能從歷史中找到緣由,拎出哪一件小事都能寫出厚厚一本書,而我們現在恰恰忘卻了歷史,好像什麼問題都是當代新發生的一樣。
。。
透視中國人的英雄觀
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就有“英雄”這個概念,可是中國人是把英雄和做大事業的人與領袖聯絡在一起的。中國人崇拜聖人、皇帝、國家領導人、政治家、軍事家等等具有高度文化權勢、社會權勢和政治權勢的人物。不管什麼人一旦取得這樣的地位,在中國人的印象中他們自然而然地也就成為英雄了。儘管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有數不勝數的英雄行為,也會被有權勢的英雄發射的光輝所淹沒。在中國電視螢幕上,不論你選擇哪個頻道都能看到講述英雄故事的電視劇,閃耀著英雄的高大形象。電視在中國是覆蓋面最廣的媒體,很多人不看報紙但沒有人不看電視,而幾乎所有電視劇歌頌的英雄都是上面說的那種具有高度權勢的人物。正因為他們擁有了高度的權勢才會被編劇選中作為故事的主人公,在中國觀眾面前重演他們過去的英雄行為甚至是他們傳奇般的神話。所以,中國人會想:要當英雄首先必需要有權勢。
還有一種是官方樹立起來作為中國人學習的榜樣的英雄。他們是從普通老百姓、普通士兵中產生的。這種“英雄”實際上是官方加封的一種光榮稱號,服務於官方的政治目的。他們的英雄事蹟經官方整理修訂後釋出,這種人物的一生中似乎從來沒有過失和性格上的弱點,好像天生下來就是“英雄”,叫老百姓歎為觀止卻又無法去做。久而久之,這種人物的姓名也就成了一個社會符號,在老百姓口頭傳來傳去卻極少人認真向他學習,即使認真去學的人做到了其中一項,沒有官方的正式加封也不能成為“英雄”。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英雄”必須是能幹出一番大事業的人。中國有句俗話“不以成敗論英雄”,也就是說,即使你幹失敗了,只要你幹得大,有廣泛而持久的社會影響,也有可能被老百姓視為英雄。還有,中國人一向偏重於在政治角鬥場中尋找英雄,特別是###最極端的形式——軍事鬥爭中,似乎只有在這方面不論成功失敗都會顯露出英雄本色。這種忽視普通人在日常生活裡偶然表現出的英雄行為(一個人的一生中沒有幾次表現英雄的機會),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缺陷。如果你問今天中國的年輕人將來的願望,絕大多數都會回答他們想當高官鉅富或將軍,當然也有人想科學家作家藝術家,總之,都想取得高度的社會權勢、經濟權勢或文化權勢,因為他們知道,只有在他們取得了這樣的權勢後才會成為人們眼中的英雄。
雨·天話語(1)
——與餘秋雨易中天的對話
2006年10月,塞外秋高氣爽,寧夏請來了兩位文化名人,餘秋雨剛走,易中天接踵而至,古城銀川平添了許多熱鬧。在二位到來之前,寧夏的報刊雜誌廣播電視就做了連篇報道,商場書肆也張貼了大幅預告。一時,人們奔走相告,街頭巷尾談“餘”說“易”,《文化苦旅》《品三國》等書賣到脫銷,竟把明星“超女”的風頭壓下去了。這應該說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