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來。
四、制約我們文化創造和創新的根本原因
實際上,自中共十六大以來,我國啟動了文化體制的改革,在一些原來很敏感的文化領域允許民間經濟進入以後,已經見了成效。前面說的賺錢的、並有國際影響的電影都是由民間投資拍攝的,一些有個人魅力的電影導演、演員開始在國際影壇上嶄露頭角。在出版業方面,各類圖書的出版發行在數量和品種上已大大超過前幾十年的水平,雖然這些圖書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起的作用還有待商榷,它們的質量如何還不可確定,但畢竟讓讀者有了多樣化的選擇,開創了可喜的文化多元化的局面。但是,從總的文化發展態勢來看,我們基本上還是跟在西方後面跑。由於大環境較以前已有不可比擬的寬鬆,確實調動了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幹勁,但幹勁有餘而創新不足。試想,缺乏自己的主體精神,跟西方和韓國、日本在同一條跑道上賽跑,我們這個後起跑者怎能追得上人家?我們文化產業的硬體不比韓國差,有些條件恐怕還超過韓國人,可是為什麼不是具有悠久文化傳統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的中國文化產品席捲世界,而是我們往日的學生韓國文化產品席捲了世界?“韓流”應該引起我們思考:我們這個東方文化的源頭怎麼就不能在世界上掀起一場“華流”或者“中流”?
過去,我們可以說是我們的主流意識制約了我們的文化創造及發展,我們的條條框框太多。然而,即使在我們現行的條條框框內,美國商業大片和“韓劇”不是照樣登堂入室嗎?說明我們現行的條條框框還是能容納這類文化產品的。那麼,我們又為什麼連《大長今》這樣投資小、情節簡單、人物也不多的電視劇都拍不出來呢?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中國文化產業概談(7)
實際上,自提出“###”以後,我們已經可以享受很大的創作空間,我們在文化創造上的自由度已擴大到過去不敢想象的地步。過去,我們一提起文化,必定先要搞清楚是“社會主義文化”、“資產階級文化”還是“封建主義文化”,透過一次次政治運動清理隊伍,改造思想,最後來了一場以“文化”冠名的史無前例的浩劫。“文化”與意識形態緊緊地連在一起,弄得文藝工作者人人心驚膽戰,不敢越雷池一步,一談“文化”臉色就變。因為沒人能分得清什麼算是“社會主義文化”,什麼算是“資產階級文化”或“封建主義文化”。文化分類沒有一個測定標準,只有最高領導人說了算。同樣是古典小說,最高領導人說《紅樓夢》好,《水滸傳》不好,那就一錘定音。可是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好壞的標準在哪裡,仍然讓人摸不著頭腦。然而,“###”中“先進文化”的提法給了人們一個在文化範疇內可以測定的標準。因為將“###”的內涵聯絡起來,結合“以人為本”的理念來理解,那我們可以說凡是能促進生產力發展、凡是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文化都是“先進文化”。這大大敞開了我們在文化領域進進出出的大門,才得以形成目前文化多元化、多樣化的良好勢態。不要說“文革”時期,即使十幾年前我們都不敢想象的各類商品廣告、時尚潮流、休閒書刊、模特大賽、選美大賽、明星偶像、好萊塢大片、“超級女聲”等等文化現象才得以破門而入,破土而出。它們不僅調劑了社會生活,活躍了社會氣氛,並且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消費,而“消費就等於生產”,可以說這些文化活動大大提高了社會需求,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既然主流意識已不存在約束文化創造和創新的問題,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為什麼我們這個在文化上一貫善於創造、善於創新,並且有得天獨厚的文化傳統的民族,在當今世界一下子成了最大的文化消費者?正如學者所說:現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被別人使用,我們這個發明者反而要向使用者繳納版稅,簡直不可思議!難道是中國人傻了,大腦退化了?那麼,我們傻在什麼地方?又是在什麼時候退化的?
眾所周知,文化創造與創新最需要的不是物質條件,而是人的想象力和知識素養。什麼是想象力呢?其實,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人能憑空想象出來的。想象力,不過是記憶力高度爆發的結晶而已;在個體人身上,創作的靈感以大腦深處從各種渠道獲得的知識及個人的經驗為資源,或是淺度記憶,或是深度記憶也即潛意識。對一個民族來說,記憶又是什麼呢?記憶就是這個民族的歷史。然而,我們在近半個世紀即兩代人這樣長時間所受的教育,是阻斷民族記憶的教育。所有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由政治需要進行解釋和選擇。在遍及城鄉的一次次“破舊立新,移風易俗”的改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