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小組”遍佈中學的校園。
但在當時的青年學生當中,忠誠於毛主席更表現為對毛澤東青年時代的直接效法。毛澤東少有大志。他青少年時期的活動可以用“讀書”和“行走”來概括。他遍覽群書,博聞強記,又信奉“盡信書不如不讀書”,只以書為思想的羽翼。他曾強迫自己在分文不名的情況下出遊,沿途打工,維持生計,因為困苦沒有退路,得以看到了社會的真實面貌。行走強健了他的體魄。他常常不避風雨,反而在其間歡呼鼓舞,在自然力量面前感受天命所鐘的幸福。相傳他贈給晚輩親屬的語錄,第一條就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孟子教誨,他少年時有詩“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以莊子北溟大鵬自喻,自信非常。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是“打著一把雨傘雲遊四方的行腳僧”。僧人而云遊,必定兼有清貧、濟世誨人和反叛世俗的特點,深深地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在四中的校園裡就行走著大批這樣的學子。他們大都剃著平頭,腋下夾著書本,衣著非常樸素。衣服還新的時候就打了補丁,有人甚至冬天也不穿襪子,布鞋被腳趾頂開了一個洞也不去修補。一到黃昏,校園中就佈滿了三三兩兩的人群,或者圍著體育場奔跑,或者在夕陽下大聲辯論,往往爭到面紅耳赤而各不相讓。他們中間有的能整段地背誦馬克思、列寧的原著,開口便引經據典,以利雄辯。每逢暴雨,在水天空濛之間總會看到奔跑呼號的身影,或者在天雷震響之際悠然漫步。一日三餐,都用鋁製的飯盒盛了簡單的食物,邊吃邊談,服色飲食都很難看出等級的差別。 。。
《我的青春回憶錄》第二章 降臨(4)
對於幹部子弟來說,父輩的業績朦朧得美麗,如同酸葡萄發酵成美酒。他們更希望繼起而為共和國新的護駕親兵。這種事出有因的迴圈,就使紅衛兵的產生成為必然。大批平民子弟也因風氣的緣故紛紛捲入,無法超然。即使像在“文革”中獨持異見、最終因思想罪被處極刑的遇羅克,也曾學步毛澤東,在民間做各種雜活,以接近社會。毛澤東本人成為極其敏感的話題,記得在一次討論會上,班裡一位同學說到“毛主席也是人”,便受到全體的批判,連老師也指其有“階級立場問題”。這位十三歲的同學毫不示弱,竟有幹部子弟同學揚言要“揍他”。“文革”初起時,“保衛毛主席”是春秋曲筆,既然需要“保衛”,必然有人“反對”——但不說是誰。於是四出尋找反對者,然後群起而攻之。出窩黃蜂的第一群就是青年學生,是“文革”前就有了準備的緣故。
一九###至一九六五年,北京大學附中學生宮小吉在《中學生》雜誌上以《五分的秘訣》為題發表文章,指出:得到五分的作文多不過討時尚的歡喜,故毫不足取。有頭腦的學生不必拘泥於成績,三分、四分足矣。餘下的時間作多方面的發展,這篇文字在毛澤東親筆批示之後流傳甚廣,毛澤東說:“此人厲害”。
宮文確是好文章。但毛澤東在一九###年著名的春節講話中早已得出了這樣的判斷:明朝搞得好的,只有明太祖、明成祖兩個皇帝。一個不識字,一個識字不多。以後到了嘉靖知識分子當權,反而不行了……梁武帝、李後主文化多亡了國。可見書讀多了要害死人。在列舉了古今中外一長串教育程度較低的名人例證之後,他得出了“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的結論。這些言論,作為打爛整個教育制度的訊號,已經被一些年齡稍大的學生接收到了。
像宮小吉這樣的人物在一九五七年的中國是難免被禍的。在我後來的母校北京電影學院,就曾有人僅僅因為抱怨公共食堂每天吃蘿蔔和豆子而被宣佈為“右派”,其年十七歲,此後二十多年顛沛流離,可見壓抑之烈。更不用說議論黨的教育路線了。毛澤東對宮文的讚揚,說明風向已變。但在當時,公開反叛尚早。天性思動的青年學生,在長期壓抑之下,形象地說,猶如藏於深巖的炸藥。一九六五至一九六六年,導火索已經非常接近終點了。
我還清楚地記得一九六六年春天的一次報告會。一千八百名學生坐在大操場上鴉雀無聲。報告人是一位曾在朝鮮戰爭中被美軍俘虜過的軍人。雖說時間已過去十年,當他講到在戰俘營中怎樣被兩塊帶電的鐵板夾住身體時,昏了過去。操場上響徹了憤恨的呼喊和口號聲,連一向持重的高三學生都激動得發抖,在隨後的討論會上,我們都發誓要在未來戰爭中向美帝國主義復仇。這是我體驗過的最強烈的仇恨經驗。
《我的青春回憶錄》第二章 降臨(5)
一九###年,北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