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這是一部寫佳境美地的遊記,可是,秋雨老師要告訴我們什麼呢?我想了又想:中國文人每每遭難於做了官僚的文人,古來有之,今日依然,更何況世俗的社會機制猶如一張遮天蔽日的網。不甘於做無行、無聊、無恥文人,不屈服於邪惡和姦佞,就要做好遭難的準備,而磨難是一筆財富,一筆個人享受也能與他人分享的財富。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與少林寺方丈敘“書緣”
8月9日上午,欲雨還晴,為送永信大師訂購的一批書,我與河南省委宣傳部原秘書長王世民先生驅車來到少林寺。由於當日下午來華參加紀念奧運活動的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先生要來少林寺參觀,嵩山部分地域已經開始*,故此時的少林寺景區少有的寧靜。經過嚴格的稽核,我們的車總算放行,並進寺徑直到了方丈的“書房”。
這是半山上一個僻靜的去處,一個灰色磚瓦的院落。進門時,永信大師已經從座椅上站起身來,一句“好久不見了”的問候頓時使得氛圍溫馨可人。上次見大師還是在2005年的10月,一晃兒快兩年了。那是我從美國回國後第一次拜見方丈。大師說,10年前你神秘消失,現在又突然出現。我說,你們出家我出國,到美國“掛單”,雲遊了一番。
落座,我把新華社高階記者、新華社河南分社常務副總編輯劉雅鳴的新著《雁鳴青天字一行》送到大師手上。我是這本書的責任編輯,新近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大師十分欣喜,仔細翻閱起來,不時發表“書評”,其中最中肯的評價是:劉雅鳴完全是靠自己寫出來的!有過十多年新聞從業經歷的我深知,這是對一個做記者的人的最高評價!
隨後,我把已經出版的“當代河南記者叢書”中的前18本擺到案上,大師逐一翻閱,並一一問候作者的近況,因為絕大多數作者都與大師熟識,有的還是他的摯友。作者責任編輯,我瞭解這些書中幾乎都收錄有對大師或少林寺進行報道的新聞作品,更有許多常人難得一見的圖片入編其中。大師說,感謝記者朋友對少林寺的厚愛。同行的王世民先生說,少林寺為河南、為國家贏得了榮譽。
還是在去年的5月,我與少林書局的阿德、任延波和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的周亞非一起編著的《走進少林》一書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那是一本急就倉促之作。那年3月22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訪問少林寺,轟動世界。3月28日,我和少林實業公司總經理錢大梁一起到北京見永信大師。他當時為參加“功夫之星”新聞釋出會住在北京國際飯店。就在兩天不到的時間裡,基本定下了編著出版《走進少林》的計劃。接下來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完成了撰稿、編輯、設計、製作、印刷,5月5日,第一批書送進了少林寺山門,送到了黃金週到少林寺參觀的各國各地遊客手中。
時間過得很快,不經意間一個多小時過去了。談話間,方丈不時安排著下午的接待工作。看到在茶座等候的其他客人,我們不好再多叨擾。辭別前,我把自己剛剛出版的一本新聞作品集《晴耕雨讀》送給大師。大師也從書櫃裡拿出一本他本人的新作《少林功夫》送給我,並欣然在扉頁簽名:釋永信。我由衷感謝大師垂愛賜教。
中國企業家一年僅讀半本書
悠悠乎五千年文化歷史可謂璀璨厚重,令許多國人引以為自豪,面對西域各國稍不留神就居高臨下充滿優越感。然而。這種仰賴古人的優越感只能是“自我感覺良好”,實際上是一種夜郎自大。何出此言?答案很簡單:文化必須不斷更新發展才有生命力,而文化要更新發展首先需要傳承。如何傳承?答案也很簡單:讀書。可是,自以為最有文化的中華民族迄今還有多少人熱衷讀書?這個答案就不那麼簡單了!
筆者從一本讀書類雜誌看到這樣幾個應該是觸目驚心的資料:年平均閱讀量:日本人為4本,韓國人為7本,法國人為11本,中國人為本;中國人有“讀書習慣”的,從幾年前的7%降到2004年的5%,而英國有“閱讀習慣”的,從1977年的54%,上升到2002年的65%;聯合國對世界500強企業家讀書情況進行調查,日本企業家一年讀書50本,中國企業家一年讀書本,相差100倍。這些資料或許陳舊了些,但還是頗能說明問題的。
作為一個出版人,看到上述資料我無法遏制內心的悲哀,是中國人的文化修養真的到了不再需要讀書的程度了嗎?是中國人日理萬機真的忙得連讀書的時間也沒有了嗎?顯然不是。或許有人說,現在中國人已經習慣於網上閱讀了。更是瞎掰。就網際網路發達程度,英國、法國、韓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