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更為筆者心神愉悅的是,捧讀《中國之旅》,跟隨秋雨先生的腳步,再一次丈量、品味、激賞了神州美麗山川,風土人情,史實典故:渤海國都城遺址令人感嘆它昔日的恢宏;承德避暑山莊竟比北京的頤和園大整整一倍;19世紀中國的金融中心不在上海而是山西的平遙;還有敦煌莫高窟所埋藏的厚重歷史、燦爛文化,那是“民族心底一種彩色的夢幻,一種聖潔的沉澱,一種永久的嚮往。”而鳴沙山和月牙泉,又把大自然無奇又神奇的一面呈現:
大漠中如此一灣,風沙中如此一靜,荒涼中如此一景,高坡後如此一跌,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機巧,讓人神醉情馳。以此推衍,人生、世界、歷史,莫不如此。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惟其這樣,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見精緻,歷史才有風韻……
哦,不能再寫下去了,因為,秋雨先生的這本書筆者剛讀了不到一半。感謝秋雨先生的書讓我字裡行間遊神州,感謝秋雨先生使我的黃金週假期增加了不菲的含金量。
人生磨難是寶貴財富
【人生磨難是財富——餘秋雨《中國之旅》讀後】
《中國之旅》是一部旅行散文集,但我卻當成歷史讀。秋雨先生以雋秀清麗的文字把華夏東西南北中最有情趣和內涵的景緻娓娓道來,令人如親臨其境,這對我這個即便節假日也鮮出家門遠足的人確乎填補了許多遺憾。然而,我更感激秋雨先生的是,他用平實的筆觸描述的那一個個命運多舛卻不屈不撓的歷史人物帶給我以教益。
在書中,秋雨先生對處處景觀勝地的描述不吝筆墨,但濃墨重彩的還是那與景觀勝地密切相關的人物和歷史,而且往往最撼人心扉的正是那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坎坷人生經歷。或許與先生自己多年來被是是非非、似是而非、今是昨非牽連有關,書中多論及“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剛直秉正卻屢遭貶謫之輩,如蘇東坡,如朱熹,如柳宗元……
讀書中《黃州赤壁》方對蘇東坡有了真正瞭解。才華橫溢的蘇東坡恰為橫溢才華所累,懵懂中身陷“烏臺詩獄”,受盡屈辱摧殘,蒙冤無處申訴,誣陷者恣意妄為。文化名人的無奈和悽楚令人心悸。恰如秋雨先生所說:中國世俗社會的機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願意播揚和哄傳一位文化名人的聲譽,利用他、榨取他、引誘他;另一方面從本質上把他視為異類,遲早會排拒他、糟踐他、毀壞他。起鬨式的傳揚,轉化為起鬨式的貶損,兩種起鬨都起源於自卑而狡黠的覬覦心態,兩種起鬨都與健康的文化氛圍南轅北轍。
大學者朱熹其學術成就彪炳史冊。他的社會地位和官職令人仰視,但他卻執意要做教師,因為他把教育看成是恢復人性、改變素質的根本途徑,認為離開了這一途徑,幾乎談不上社會和國家的安定和發展。在他看來,天底下再沒有任何一種事業比教育更重要。於是,朱熹到了嶽麓書院執起教鞭,聽課者蜂擁。後朱熹做了湖南安撫使,更重視書院建設並使書院一派繁榮,學者雲集。然而,讒言和*也隨之而來:朱熹被免職,學生被拘捕,著作被禁。
構建華夏文學世紀高峰的柳宗元先貶湖南永州,再貶廣西柳州,蟄居瘴疫猖獗之地,親族友人疏遠,地保時時監視。正當盛年無可奈何嘆悲涼:“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外行。”中國文人的悲劇在一代文豪身上延續。
秋雨先生的筆觸沉甸甸,如泣如訴,但也不無亮色。歷來有無行文人、無聊文人、無恥文人,但歷來從不缺少有志、有才、有德、有傲氣也有傲骨之文人。“染缸文化”沒有使蘇東坡的天真泯滅,難言的孤獨悄然蓄積著精神的力量,靈魂雖然寂寞,但虛妄之於絕望正是希望之所在。於是,《念奴嬌&;#8226;赤壁懷古》轟然問世,冥冥中射出一道天光。大江東去,捲起千堆雪。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再說朱熹。學生受他株連一個個踏上生命最後的跑道,既然如此,老師也應該死得像個老師。他避居山洞,依然沒有停止講學,儘管當權者虎視眈眈,更有好事者嚼舌進讒。直到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依然念念不忘那幾個死於貶所的學生。1199年3月9日,朱熹病死。這是一個真正的教育家之死,因為他晚年所遭受的災難完全來自於他的學術和教育事業。
還有柳宗元。在不毛之地,伴隨著一札詩文,他利用小小的貶謫官職,挖井,辦學,種樹,修廟,釋放奴婢,按著一個正值文人的心意,逐一實現餘生所願。他憑著個人的文化人格,在無數敬仰者的心底構築起一座高風亮節的豐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