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爾博特(Dan Talbot)的林肯廣場劇院的後排,在黑暗中,鮑勃來到賓厄姆·雷身邊,問他是否有意幹這份差事。雷拒絕了鮑勃,推薦了傑夫·利普斯基的小兄弟馬克。馬克對米拉麥克斯不太瞭解,只是知道這個公司由兩個瘋狂的兄弟經營著。他回憶道:“我給在生意中認識的每個人打電話,徵求意見,我打電話的人裡沒有一個不說:‘你幹什麼都行,千萬別給他們打工。’”但當鮑勃提出讓他幹這份差事時,他接受了。
沒進去多久,利普斯基就發現米拉麥克斯已陷入絕望的峽谷。他回憶道:“我們出不起錢,哪怕連一家紐約的放映室都進不去。我就曾被一家影院這樣拒絕過:‘帶一張支票再來。’”負責後期製作的斯圖爾特·伯金(Stuart Burkin)補充道:“如果你說在米拉麥克斯工作,人家就會關上門。當你想預定一個舞臺,或者找個演員來配音,你只有對人家說:‘我們需要回去重新錄製一下你的聲音,但是我們出不起錢。’‘你是誰?米拉麥克斯?噢,哈維·溫斯坦還欠著我的錢呢!’”而且,溫氏兄弟對於企業經營一竅不通。“回電話簡直就像一場噩夢。”利普斯基說,“溫氏兄弟不讓員工做應該做的工作。大多數人在做著同一件事,這些事被反覆做來做去。他們如果肯花500美元修一門郵件管理課的話,收入一夜間就會成倍增長。”兩年後,他們聘請馬蒂·蔡德曼(Marty Zeidman)負責發行工作,也就是向電影院推銷影片。他妻子曾經在那裡短暫工作過,她發現,辦公室一張桌子上堆滿了沒有拆封的信件,裡面裝滿支票。據她回憶:“那些東西在那裡一堆就是數月,甚至也沒有人拆看郵件。”
同年,即1986年,米拉麥克斯招來伊芙·奇爾頓(Eve Chilton),這是一個來自老派盎格魯…薩克遜白人新教徒(WASP,即美國的主流階層——中文版編者注)家庭的金髮女郎,在瑪莎葡萄園(Martha's Vineyard)的West Chop有一幢別墅。伊芙相當迷人,形象無可挑剔,臉頰一側有一小塊葡萄酒色的胎記,略微破壞了一點相貌。她當了哈維的新助手,哈維一下子就陷入情網。據利普斯基回憶:“大概有兩個星期或者更長時間,我們一走進他的房間談工作時就能看到桌上有一打的玫瑰,於是我們不得不當面對他說:‘你不能這樣,這裡是辦公室,不是你的私人性愛樂園。’他很快就帶上伊芙參加威尼斯電影節或者某個歐洲營銷會場,從那時起他們就形影不離了,猶如一道既強烈又迅捷的閃電。”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米拉麥克斯這個豬窩裡,奇爾頓完全出汙泥而不染,大家都很喜歡她,雖然她羞怯、安靜、保守,不允許任何人靠近她。她並不利用與哈維的關係,這點大家很欣賞,但並不因此對他們的關係就沒有批評之詞。像伊芙這樣漂亮的女人到底看上哈維這樣一個男人什麼呢?誰都感到不解。大家同樣不解的是他為她魂不守舍。似乎臉上那個缺點使她更為人性化,讓她更容易接近,給了哈維一種控制她的可能。大家背地裡稱這對夫婦為美女與野獸。
相信被哈維招來負責購片工作、從小就在北卡羅萊納州長大的南方女孩艾麗森·布蘭特利(Alison Brantley)能夠理解。“我想他們是真心相愛的。她遇到哈維的時候,後者正處於艱難奮鬥的時候,完全是一個無名之輩。哈維身上的某種東西打動了伊芙。哈維有一種內在美。”他跟你在一起的時候能體會到那種氣質。布蘭特利這樣描述:“如果你走進哈維的辦公室,還感覺不出他在想方設法地壓榨你,你就是個傻瓜。而這正是他魅力的一部分,也是伊芙喜歡他的一點。”
美國製造 1989(18)
他們的關係在如火如荼地發展著,哈維不斷提攜伊芙,派她負責兒童部的工作。最後,哈維和伊芙於1970年代在東岸一個時髦的俱樂部舉行了婚禮,隨即就去聖巴特()度蜜月了。
奇爾頓是幫助哈維從他成長的皇后區那個小地方脫穎出的第一個階梯,新招聘來的人員中似乎對映著溫氏兄弟試圖給米拉麥克斯打上某種階層標誌的慾望。除了布蘭特利,溫氏兄弟還招來特麗·霍溫(Trea Hoving)進入採購部。她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館長湯姆·霍溫(Tom Hoving)的女兒。布蘭特利本人來自格蘭納達(Granada),那是一家很優秀的英國製片公司。她回憶道:“我的背景跟他們截然不同,我甚至覺得自己像是走進了原始叢林。那裡有許多獅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