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人,同時也已經著手把它預售給電影院。把奶牛和奶都買下來還是很划算的。”《埃倫迪拉》由希臘著名女演員艾琳·派帕斯(Irene Papas)和一個非常性感的名叫克勞迪婭·奧哈娜(Claudia Ohana)的新人主演。紐曼曾表示懷疑地問:“你怎麼把它賣出去?”“這很容易!”哈維回答,“你搞到了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而且裡面還有性。有這兩樣東西就足夠了。”
美國製造 1989(14)
哈維知道,加西亞·馬爾克斯是一位對美國向來直言不諱進行批評的左派作家,美國政府拒絕過他的入境簽證。但是,他打算利用這點,他要製造一種美國國務院不許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前往美國參加自己電影首映式的壞訊息。紐曼說:“他打算不用花一分錢就達到釋出資訊的目的。”他還繼續打派帕斯這張牌,他設法讓《埃倫迪拉》參加紐約電影節,同時讓奧哈娜上《花花公子》。當時被哈維請來參與那部影片工作的資深獨立電影宣傳員雷德·羅塞費爾特(Reid Rosefelt)說:“米拉麥克斯讓奧哈娜袒胸露乳!我想,這次有些不同。他們寡廉鮮恥地出售著我在這個偏門電影市場上從來不曾見過的東西。”
後來《埃倫迪拉》小有收穫。更為重要的是,把性、爭議和擁有馬爾克斯出版許可的權威結合起來,成為米拉麥克斯渴望發行的那種電影範例,也成為他們很想操作的市場宣傳模式。
當初,溫氏兄弟顯然並不滿足於僅僅發行別人的影片。這兩個為電影痴狂的年輕人像許多在獨立電影發行的葡萄園裡辛勤勞作的人一樣,在做導演方面遭到過挫折。鮑勃幻想當一個編劇,他曾經在哈維的幫助下寫過一個關於棒球比賽的劇本,名叫《大投擲》(Grand Slam),後來無疾而終。1980年,兄弟兩個又屈尊加入約翰·卡朋特拍攝的由傑米·李·柯蒂斯(Jamie Lee Curtis)主演的萬聖節系列劇中一部叫《燃燒》(The Burning)的恐怖片劇組,該片講述一個夏令營輔導員用修草坪的大剪刀肢解放縱不羈的青少年的故事。影片由哈維負責製片,鮑勃擔任編劇之一。
1970年代後期,哈維在布法羅北部加拿大的晶體海灘(Crystal Beach)買了一所可以離群索居的小屋,兄弟倆住在那裡開始寫電影劇本,指望從此走上電影導演的職業生涯。這部影片是約翰·休斯(John Hughes)式影片和音樂片的混合。隨著劇情的發展,幾個青少年繼承下某個小鎮上一幢破舊不堪、沒有多少用處的屋子,後來改造成一個搖滾旅館——變得越來越有自傳色彩,大致以溫氏兄弟在布法羅世紀影院的生活為背景。溫氏兄弟的朋友們認為《見者有份》(Playing for Keeps)有種弗洛伊德式的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的意味,可以用來分析溫氏兄弟令人困惑的情感發展之謎。
溫氏兄弟誰也沒有導過影片,所以先拍了一卷20分鐘的膠片,帶到戛納,想借此籌集一筆錢。哈維童年時代的朋友、曾經負責這部影片的音樂、同時被答應給一個製片名頭的艾倫·布魯爾(Alan Brewer)回憶道:“大家都說,憑他們那點有限的經驗就想拍電影,簡直是瘋了。但是,正是這種經驗的不足才促使他們去拍這部影片,尤其是哈維。‘你認為我瘋了嗎?看我的吧!’”哈維拍這部電影時仍然依據自己做電影配樂唱片的經驗,他放話要薈萃布法羅提攜起來的所有超級明星來出演。如果這部電影本身能一炮打響,那是沒問題的,他說,錄製成音像製品就會大賺一筆,更不要提後續的MV了。總部在倫敦的J&M電影公司買下他的音樂部分並答應出400萬美元投資這部影片。
影片生產體制是一個導演與製片人、明星與前二者或者之一,以及大製片廠與上述所有要素互相平衡的系統。但是,也許是出於無知、偏執還是其他某種古怪的紊亂,溫氏兄弟憑藉他們有限的聰明,決定同時兼任導演和製片人。而且,更糟的是每個人既是製片又是導演。
那部叫《見者有份》的影片是在賓夕法尼亞的威爾克斯�巴里附近的貝瑟尼一個農場拍攝的。溫氏兄弟在洛杉磯做了全部情節串聯圖,所以,在理論上拍攝對他們來說並不困難,他們只需要把那些點串聯起來就可以了。但事實上,事情並不那麼簡單。當時曾被製片主任聘來擔任製片主管、現任奧特勞製片公司(Outlaw Producers)合夥人的傑夫·西爾弗(Jeff Silver)回憶道:“我經常管《見者有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