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味醇,素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著稱。”
東方老人道:“龍井茶乃茶之神品,宣告遠播。乾隆皇帝曾封其為御茶,民間留有十八棵御茶樹的傳說呢。”
有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在獅峰山下胡公廟前欣賞採茶女製茶,並不時抓起茶葉鑑賞。正在賞玩之際,忽然太監來報說太后有病,請皇帝速速回京。乾隆一驚,順手將手裡的茶葉放入口袋,火速趕回京城。
原來太后並無大病,只是惦記皇帝久出未歸,上火所致。太后見皇兒歸來,非常高興,病已好了大半。忽然聞到乾隆身上陣陣香氣,問是何物。乾隆這才知道原來自己把龍井茶葉帶回來了。於是親自為太后沖泡了一杯龍井茶,只見茶湯清綠,清香撲鼻。太后連喝幾口,覺得肝火頓消,病也好了,連說這龍井茶勝似靈丹妙藥。
乾隆見太后病好,也非常高興,立即傳旨將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年年採製,專供太后享用。
靜思道:“龍井茶具有如此神奇的品質,是因為它優良的品種吧。”
東方老人道:“不僅因為它優良的品種,還因為它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那裡峰巒起伏,溪流涓涓,處處林木茂密、翠竹婆娑,一片片茶園處在濃蔭籠罩之中,尤其春茶期細雨濛濛,漫山遍野雲霧繚繞。而且其土壤深厚,多為沙質壤土,符合《茶經》中所說的‘礫者上’,真是得天時地利。”
靜思道:“再加上人工的採摘加工,那天時地利人和齊備了。”
東方老人道:“是啊。珍品龍井對採摘加工技藝極其講究的,採摘時機、加工火候、分量多少的把握都是細緻入微的。”
紅色火爐內,碳火輕爆。銚內微聞水沸之聲,東方老人熟練地提起砂銚,迴旋斟水浸潤茶壺,道:“此法一是清潔,二是提溫。泡茶的茶壺是一關鍵,透過千百年的實踐,人們發現紫砂壺為最,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能發真茶之色香味。且用之越久,壺身色澤越發光亮瑩潤,外類紫玉,內如碧雲,以致空壺注入沸水,也會茶香氤氳。” 再將砂銚置爐上。
然後倒去壺中水,開啟錫罐,用茶勺把茶葉撥入壺中,頓時一股清香飄來。
東方老人道:“茶和水的量是又一關鍵。茶水比例不同,沏出的茶湯香氣高低、滋味濃淡各異。”
此時,銚內水沸若松濤之聲,東方老人迅速提起砂銚,邊道:“燒水煮茶是一關鍵。《茶說》雲:‘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一沸。銚緣湧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一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湯;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故水不能過嫩或過老,水嫩或水老不單指水溫,還包含水質變化。”
靜待片刻,東方老人右手高提砂銚,沿壺口邊緣衝入,上提下傾,反覆三次,正好衝滿茶壺,道:“高衝使沸水有力地衝擊茶葉,使茶精其迅速揮發,不會有澀滯。靜待片刻,在於滾水稍涼一點,以免破壞茶精,古人把火爐與茶壺的放置約七步遠。”
靜思發現,壺口一點茶沫浮起,但決不溢位。知道是由於此壺壺滴嘴、壺口、壺提柄三件都平,即“三山齊”了。
東方老人左手拿起壺蓋,從壺口輕輕颳去茶沫,然後蓋定,用砂銚滾水淋於壺上,道:“此舉一是使熱氣內外夾攻,逼使茶精迅速揮發,追加熱氣;二是衝去壺外茶沫;三是小停片刻,壺身水份全乾,即是茶熟。”
接著提銚直衝茶盅中心燙杯,完了添冷水於砂銚中,復置爐上。
壺身水分快乾時,東方老人把茶壺移至我旁,道:“你可觀賞下壺內茶葉的沉浮,雖無白天的清晰,但卻有股神秘的氣息。”
靜思拿開壺蓋,茶香之氣,嫋嫋升起,清新醇厚,香馥若蘭。朵朵茶芽浮起,舒展開來,葉似旗、芽似槍,旗槍交相輝映,栩栩如生,散發出一種生機和活力。
東方老人說可以喝了,兩個茶盅一字派開,低提茶壺,依次輪流斟滿,道:“綠茶一次沖泡後,可留三分之一待二次沖泡,一般宜三次左右。”
東方老人拿起茶盅,拇指、食指扶盅,中指託盅,動作穩當又雅觀。挪於鼻唇之間,略微低頭,雙目微閉,聞其香味,沉醉不已。忽一仰頭,茶盅移至嘴邊,一口啜盡。神情如痴如醉,彷彿打坐的道人,外界萬物全然不覺。
如蘭的清香,鮮綠的茶湯,令靜思感到心神愜意,仰頭,一口飲盡,甘醇潤喉,沁人心脾,覺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淪於齒頰之間,真令人回味無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