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料都有具體的定量,連作料的加放也有具體的定量。”
靜思道:“這種定量化在中餐中恐怕很麻煩吧。西餐一般是在烤爐中蒸煮,設定好溫度和時間,煮好後放在同一張盤中。而中餐是所有原料和作料都一鍋煮,原作料不同,量的多少不同,放入的次序也不同。”
東方老人道:“故中餐烹飪一般靠人的經驗直覺把握。而且中餐特別注重火候,烹調過程中所用的火力大小和時間長短。火力的大小和時間長短,由原料的質地、數量、形狀及烹調技法等來判斷。軟、嫩、脆的原料多用旺火速成,老、硬、韌的原料多用小火長時間烹調。整形大塊的原料在烹調中,由於受熱面積小,需長時間才能成熟,所以火力不宜過旺。而碎小形狀的原料因其受熱面積大,急火速成即可成熟。炒、爆、烹、炸等技法多用武火速成。燒、燉、煮、燜等技法多用文火長時間烹調。所以中餐須具體菜餚具體把握。”
靜思道:“中餐的五味調和,是根據中醫的五味入五臟而來的吧。”
東方老人道:“不錯。中醫的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中醫把常見食物按其整體效能分屬五味,根據五臟的相生相剋的關係,要保持五臟的辯證平衡,須保持五味的調和。”
靜思道:“這就是中醫所說的食補吧。”
東方老人道:“不錯,這正是西醫沒有的。”
靜思道:“我們每個人五臟情況不同、口味不同,那麼五味調和、色香味俱全,對於不同的人,標準也是不同的。”
東方老人道:“這就需要因人制宜,而且還要因時制宜,因為同一個人甚至在不同時候口味也不同呢。中餐體現的是東方科學思想的整體和合和辯證觀。”
靜思翹了翹手中的筷子,道:“中國人食用的筷子,也需保持整體平衡,而不像西方人的刀叉。在食儀上也有差別。西方奉行分餐制,先是各點各的菜。上菜後,人各一盤,隨意新增調料,一道菜吃完後再吃第二道菜,前後兩道菜絕不混吃。中餐則一桌人團團圍坐,合吃一桌菜,追求一種團圓和合的氣象。”
東方老人道:“西餐如西方人一樣,追求個體的獨立。中餐如東方人一樣,追求整體的和合。東方的各種技藝,實質上都是一門藝術。因為它靠人來把握,人的修為越高,創作的越精美。西餐,把菜餚這一整體制作分成一系列工序,嚴格定量的一步一步程式化操作,單調而枯燥。中餐的烹調,是一門藝術,不同西餐的製作,一直為中國人視為極大的樂趣,與音樂、舞蹈、詩歌、繪畫一樣,擁有提高人生境界的意義。”
接著道:“由食,會想到飲。西方人喜歡喝飲料,追求營養物質,如碳酸飲料等。東方人喜歡飲茶,追求一種天然和深遠的意境。下次讓你體驗下源遠流長的茶道精神。”
第二十三章 清香飄然
月圓之夜。
逍遙閣門前的空曠之地,一棵松樹旁,放有一紫紅木長几,上面放置有紅色小火爐、紅色砂銚、鼓形紫砂壺、青花小瓷盅、精美錫罐等茶具。
靜思與東方老人隨意坐在木幾兩旁,明月當空,飛彩凝輝,周圍山水顯得清幽而靜謐。遠處的香爐內,縷縷香菸飄起,融入夜空之中。忽然傳來一曲古箏之聲,悠悠揚揚,悅耳動聽。
東方老人笑道:“在這樣的寧靜夜晚,讓我們體驗一下古人‘寒夜客來茶當酒’的意境。”
靜思知道東方老人是想讓自己感受茶道的精髓,感激地道:“您老對我的厚愛,真是讓我不知如何感謝。”
東方老人道:“你我也算忘年之交,不必客氣了。”
說完,東方老人燃起火爐,往砂銚內注水,邊說道:“泡茶用水,古人是極講究的。《茶經》中雲:‘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山泉之水為上品。今晚飲的是龍井茶,所用泉水以虎跑泉水為最佳。西湖之泉,以虎跑為最;兩山之茶,以龍井為佳。虎跑泉水與龍井茶自古被稱為‘杭州雙絕’。”
靜思道:“此泉的水質很特別嗎?”
東方老人道:“虎跑泉水從沙岩中滲透而來,水色晶瑩,清涼醇厚,味道甘冽。虎跑泉的得名,還有個佛教傳說呢。”
傳說唐代高僧性空,曾住在虎跑泉所在的大慈山谷,見此處風景優美,欲在此建寺,卻苦於無水。一天,他夢見二虎跑地,清泉湧出。次日醒來後,果然出現甘泉,此泉因此名為虎跑泉。今天的虎跑寺仍設有大型雕塑《夢虎》。
靜思道:“龍井茶外形扁平挺秀,色澤綠翠,清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