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雲茯苓、白茯苓,為真菌綱擔子菌亞綱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乾燥類球狀菌核,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胃、肺、腎五經,能健脾補中,利水滲溼,寧心安神。《本經》稱其:“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利小便,久服安魂養成神”,王好古說能:“瀉膀胱,益脾胃,治腎積奔豚。”本品含澱粉、茯苓酸、蛋白質、脂肪、卵磷脂、組氨酸、膽鹼、鉀鹽及茯苓糖等成分。茯苓有強心降壓、和胃健脾、利尿消腫、抗菌、降糖等作用,可藥食兩用,古代就用以製作美容食品,如茯苓餅、茯苓粥等。
和中化溼類(2)
五加皮又名刺五加,為五加科落葉小灌木五加的乾燥根皮或莖皮,味辛,性溫,入肝、腎兩經,能祛風溼,補肝腎,壯筋骨,益氣健脾,安神定志。《本經》稱其:“益氣,療躄”,《大明本草》謂其能:“補中益精,堅筋骨,強志意。”它不僅化溼治痺,強身補氣,也是一味具美容功能的佳品,《太清經》曾記錄久服本品,“令人耳目聰明,齒落更生,頭白變黑,身體輕強”。現代研究發現它所含的多種刺五加甙,有抗氧化基作用和調節糖、蛋白質和脂肪代謝的功能,因此確有健體美顏的功效。
芳香理氣類(1)
在生活航程中,人們會經歷各種喜、怒、哀、樂,情緒變化不定,出現氣鬱、氣滯也是在所難免,此時就需要排解,使氣機流行無礙,否則氣鬱既久,血滯、血淤亦可隨之而發生。當出現形體漸瘦,胸脅滿悶,面色萎黃或晦暗,易怒煩躁等症狀時,就可以選用芳香理氣、疏肝解鬱的中藥來調理,因為中醫認為:肝“主疏洩”,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而屬五行中之木髒,木性暢而條達者為順。
陳皮又名橘皮、廣皮、新會皮等,為芸香科多年生常綠小喬木橘樹成熟果實的果皮,味辛、苦,性溫,入肺、脾兩經,能理氣健脾,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本草綱目》稱其:“療嘔、噦、反胃、嘈雜,時吐清水”,甄權說其能:“清痰涎,治上氣咳嗽,開胃。”本品含較多芳香精油,油的主要成分是檸檬酸、枸櫞酸,並含橙皮甙、果膠、維生素B1、維生素C、胡蘿蔔素等成分,能促進胃液分泌而助於消化,能刺激呼吸道黏膜,能稀釋痰液以利於引流排痰,並有興奮心臟、升血壓的作用。因其能改善消化功能,調節血液迴圈,故唐朝《千金方》說它久服能使人“輕身延年”。
砂仁又名縮砂仁、陽春砂仁、西砂仁等,為姜科豆蔻屬砂仁乾燥果實的種子,味辛、澀,性溫,入脾、胃、腎三經,有行氣調中、和胃醒脾、收斂止瀉的功用。張元素謂其:“治脾胃氣結滯不散”,楊士瀛稱其:“和中行氣,止痛安胎。”本品含多種揮發油,主要成分為萜烯類物質,並含山姜素、黃酮類。中醫認為氣為血帥,氣行則血運,故芳香理氣之品,能促進血液迴圈,而使人容光煥發。
豆蔻又名白豆蔻、白蔻仁等,為姜科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豆蔻乾燥果實的種子,味辛,性溫,入肺、脾、胃三經,有下氣止嘔、芳香化溼的功能。馬志稱其:“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張元素說本品之用有五個方面:“專入肺經本藥,一也;散胸中滯氣,二也;去感寒腹痛,三也;溫暖脾胃,四也;治赤眼暴發、去太陽經目內大眥紅筋用少許,五也。”它含揮發油、山姜素、小豆蔻等成分,以其芳香化濁而能健脾行氣,女士因氣機不和而腹脹、形豐體腴者,可用以減肥、健體、增澤、美容。
降香又名降真香,為芸香科香木類降香的幹木,味苦,性溫,入肝經,止血,祛淤、定痛。《本草綱目》稱:“療折傷、金瘡,止血定痛,消腫生肌。”本品含揮發油、生物鹼和多種礦物質。因其氣味芳香,性沉降,而能降氣、闢穢、化濁,色深赤入血分,故有行氣中之血的功能,而散淤、止血、定痛,對氣滯血淤導致的面色晦暗、形體羸弱有療效。
蒼朮又名茅術(因產江蘇茅山而得名),為菊科草本植物蒼朮的乾燥根莖,味苦、辛,性溫烈,入脾、胃兩經,芳香化濁,燥溼止痛,補脾明目。《別錄》稱能:“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本草綱目》謂能:“治溼痰留飲,及脾溼下流濁瀝。”本品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β-胺葉醇、蒼朮醇、蒼朮酮等萜類化合物,並含胡蘿蔔素、維生素A原、維生素B1等。
佛手又名佛手柑、佛手片等,為芸香科植物佛手的乾燥果實,味辛、苦、酸,性溫,疏肝理氣,和胃止痛。趙學敏稱其:“氣清香能舒肝。”它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揮發油、橙皮甙、檸檬酸等成分,對女性因肝氣不和所致黃褐斑、色素沉積等,有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