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部分(第2/4 頁)
月滿足,忽然夜半屋中光明如晝,遂生道陵。七歲時,便能解說《道德經》,及河圖讖緯之書,無不通曉。年十六,博通五經。身長九尺二寸;龐眉廣顙,朱項綠睛,隆準方頤,伏犀賃頂;垂手過膝,龍蹲虎步,望之使人可畏。舉賢良方正,入太學。一旦,喟然嘆曰:“流光如電,百年瞬息耳;縱位極人臣,何益於年命之數乎?”遂專心修煉,欲求長生不死之術。同學有一人,姓王,名長,聞道陵之言,深以為然,即拜道陵為師。願相隨名山訪道。行至豫章郡,遇一繡衣童子。問曰:“日暮道遠,二公將何之?”道陵大驚,知其非常人,乃自述訪道之急。童子曰:“世人論道,皆如捕風捉影,必得‘黃帝九鼎丹法’,修煉成就,方可昇天。”於是師徒二人,拜求指示。童子口授二語,道是:左龍並右虎,其中有天府。說罷,忽然不見。道陵記此二語,但未解其意。
一日,行至龍虎山中,不覺心動,謂王長曰:“左龍右虎,莫非此地乎?‘府’者,藏也,或有秘書藏於此地。”乃登其絕頂,見一石洞,名曰壁魯洞。洞中或明或暗,委曲異常。走到盡處,有生成石門兩扇。道陵想道:“此必神仙之府。”乃與弟子王長端坐石門之外。凡七日,忽然石門洞開,其中石桌、石凳懼備;桌上無物,只有文書一卷。取而觀之,題曰《黃帝九鼎太清丹經》。道陵舉手加額,叫聲:“慚愧”。師徒二人,歡喜無限!取出丹經,晝夜觀覽,具知其法。但修煉合用藥物、爐火之費甚廣,無從措辦。道陵先年曾學得有治病符水,聞得蜀中風俗醇厚,乃同王長入蜀,結廬於鶴鳴山中;自稱真人,專用符水救人疾病。投之輒驗,來者漸廣,又多有人拜於門下,求為弟子,學他符水之法。
真人見人心信服,乃立為條例:所居門前有水池,凡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以來所為不善之事,不許隱瞞;真人自書懺文,投池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再犯,若復犯,身當即死。設誓畢,方以符水飲之。病癒後,出米五斗為謝。弟子輩分路行法,所得米絹數目,悉開報於神明,一毫不敢私用。由是百姓有小疾病,便以為神明譴責,自來首過。病癒後,皆羞慚改行,不敢為非。
張道陵初創的道教就是以勸人行善,為人治病,降妖除魔的形式來招攬信徒的。但是由於道教初創時期,就面臨著先期傳入中土的佛教的壓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佛教爭奪信徒鬥爭,道教的神祇系統也逐漸龐大,從最初的幾個神仙發展到後來的多如牛毛,數不勝數。經典也從過去的幾本小冊子,發展到案牘如山,汗牛充棟的地步。張道陵也被信徒們擁戴為“天師”,並且其後人世代承襲“天師”稱號,歷代嗣位的天師也就理所當然的道教領袖。晉朝初年,張道陵的第四代孫張盛天師將傳道中心由蜀中鶴鳴山,遷還至江西省貴溪縣龍虎山上清宮。如今,道教的天師已傳到六十四代。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於1949年建國前夕,隨著的潰退,碾轉去了臺灣,於1969年12月在臺北羽化。其堂侄張源先接任為第六十四代天師。
二、道教和佛教的鬥爭
道教創立時,就面臨著一個對手,佛教。佛教於西漢末年傳入中土,比道教的創立早了七十多年(有一說是早了一百多年),為了爭奪信徒,兩教各吹噓其教神通無比,相互鬥爭。
佛道兩教的鬥爭,頗具中國特色。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一些宗教信徒,抱著同一本宗教聖典,但因為地域、人文環境、理解方式等因素的影響,產生了很多歧義,從而形成了很多教派,這些教派的鬥爭方式,很多都是打打殺殺,殘酷的流血衝突。但是,佛道兩教,儘管抱著的不是同一本宗教聖典,其爭奪信徒的鬥爭方式很多都是以和平方式來進行的。他們爭奪信徒的鬥爭的方式一般有這幾種形式:
第一、樹立崇拜偶像。初期的道教和佛教供奉的神明並不是很多,但在佛道兩教爭奪信徒的鬥爭中不斷發展完善,所以,佛道兩教的神仙是越來越多,可以說多得是不可勝數。本人會在以後寫出《神、仙、神仙、造神運動》專文來論述,這裡就不多說。
第二、建寺蓋廟行動。建國前,中華大地上可以說是寺、庵、廟、觀無數,而且還有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大體上佛道兩教的宗教場所在數量上是不相上下的,這也說明,佛道兩教千百年來,爭奪信徒的鬥爭,都是勢均力敵,難分勝負的。
第三、闡明教義,編寫經書。由於這項活動的開展,使佛道兩教在歷史沿革的過程中,聚集起了大量的宗教理論家,就是所為的高僧、高道,而這些高僧、高道後來大都成了兩教的神祇。而且佛道兩教的宗教理論家們,在闡明教義,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