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就會越少,參與生產相對過剩商品的生產的價值量,就可以進入黃金的這種商品的生產,而緩解甚至平衡其他各種商品的供需關係。我想人類不會嫌棄自己儲藏的價值量越來越多吧?那麼,黃金作為貨幣在人類社會顯現這種功能,應該可以說是非常良好的。
如果說導致等價交換的崩潰是貨幣的最大害處,那麼是不是人類在不用貨幣時,進行物物交換的時候,就真是等價交換呢?我相信那個時候真正進行等價交換的次數少得可憐,甚至可以說絕對等價交換的交換,根本就沒有出現過。因為用來度量商品價值量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本身就是一個不確定的存在。兩個從來沒有進行過交換的部落,在第一次進行交換的時候,一種商品價值量的度量,到底是用生產商品的這個部落的,還是用需要這個商品的部落的,或者用綜合了兩個部落的?或者其它無關部落的?甚至使用,那個時候分散並各自封閉在世界各地的整個人類的?使用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同,等價交換與否的結論就會出現搖擺。這個時候,本來就不具有確定價值量的商品,再互相度量價值量,誰也沒法確定一個交換到底是不是等價交換。黃金作為貨幣出現的時候,就開始擺脫許多不同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僅僅使用黃金來進行度量,如果在排除運輸等對商品的再生產之後,一種商品在某一個部落使用黃金度量的價值量不一樣,數值小了,商品就會往外流動,數值大了商品就會從其他地方流進來,在黃金的關聯之下,人類社會中,同一種商品的價值量不管在何時何地,總是在向數值相等變化。每一個黃金商品,當其開始成為貨幣的時候,本身實際含有的價值量開始被打破,在所有的黃金商品中“多去少補”,形成數量與標記數值成統一比例的價值量度量體系,也就是說,貨幣的出現,促進了等價交換的存在,或者說,當貨幣在人類社會中標記的價值量越多,貨幣使用得越多,商品的等價交換出現的機率就越大。
“可是,你前面不是論證了貨幣必然打破等價交換?這裡又在論證貨幣促進等價交換的作用,你這到底是自我矛盾,還是想把什麼隱藏著的東西挖出來?”我的答案是:經過我前後的論證對比,我發現了一個問題,貨幣到底是打破還是促進等價交換,主要的核心問題就是,貨幣發行量的控制是否恰當。
回頭看看,前面等價交換的崩潰都是因為,增加或者減少貨幣流通量的處理不恰當導致的。就像一個永不停止搖擺的鐘擺,雖然在某一瞬間剛好處於垂直向下的平衡位置,而且是可以長期平衡的位置,但是,鐘擺下一瞬間就會跳出這個恰好的位置。人類控制貨幣發行量的時候,也就是這樣,如果說貨幣在供需平衡的時候是不動的鐘擺,那麼只要有一絲力量水平作用貨幣一下,貨幣就會脫離供需平衡位置,開始不停地搖擺。人類的每個人無論是出於好意還是惡意,利用主觀意識來作用貨幣的發行量,由於各個力的大小、方向,持續時間的不斷變化,貨幣就永遠都不可能再停止到供需平衡的位置上——這裡面最大的力量就是生產力的發展,第二大的,是與生產力作用方向相反的,各種災害造成的商品短缺……貨幣就一直在各個作用力的作用下不停震盪。如果貨幣一出現就處於最簡單的振動,那麼接下來的運動就會就會因為作用力越來越複雜,變成混亂的震盪。
當貨幣的發行量被多數人控制的時候,這種混亂的震盪不但沒有在這個巨大的合力作用下回歸供需平衡,反而因為要追著貨幣,合出這個單向作用的力,要每個人對使用的力進行不停的調整,但是合力卻會因為一兩個人的失誤,不斷出現的偏差,貨幣的供需不平衡變得更加複雜。貨幣在短時間內肯定是不能迴歸供需平衡的,這個時候人類社會就出現了,很多人不能忍受的現象:本來是為了維護每個人各自利益而進行的主觀控制,可是在這個控制過程中,有些人會有意無意地就獲得了好處,有些人卻會有意無意就受到了損害。
例如:甲三天前,用一頭羊跟乙交換了克黃金,今天卻因為黃金髮行量的變化,用克黃金跟丙交換了4只鴨,比三天前多了1只。三天之後,丙用克黃金跟乙交換雞,卻因為黃金髮行量的變化,只交換到2只雞……丙前後一對比,肯定就不幹了,開始尋找甲甚至比甲更好的交換時刻,最後發展到,自己一個人控制住貨幣發行量來為自己的交換服務。
我的意思,到這裡,想必讀者有一定的猜想了吧?我現在就來總結一下:無論是整個社會的人都來控制貨幣發行量,還是隻有少部分人控制,貨幣都很難維持在供需平衡上,不控制的話,貨幣的供需還是不會恢復平衡——總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