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品。可是作為記賬用的黃金,我把它存在銀行一年再取出來,它記下來的資料有了變化,變成了價值量——這是不是說:“我先前賣掉的那些商品中含有的價值量A,因為生產力的發展,一年之後,生產的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變短了,所以,加註在商品裡面的價值量就增加,變成了啦?”
如果讀者真相信這種說法的話,那麼這個世界將變得非常混亂——那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零的山、草、樹等所具有的價值量,是不是就該是無限大啦!是不是說,我們越努力精雕細琢地生產好某個商品,這個商品含有的價值量就會越低,賣的價格就會越小!
這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恰恰相反,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少,商品中的價值量就會越少——如果要從生產力上來說,除非是生產力倒退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才會增加,產生了價值量相對升高的現象!或者是市場供需關係變化了,需大於求,商品具有的價值量,才會因為市場規律的原因上漲。
在這一年的存款時間內,存錢的肯定不只是我一個人,那是不是說只要在銀行存錢的人,其生產的商品,要麼是因為生產力倒退,要麼是因為市場上對商品的需求數量對於商品的供應數量來說,變得更加大了,所以取錢的時候數量變大啦?
好像也不太對勁兒啊!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這個世界要麼會倒著發展,要麼永遠都不會出現經濟危機、金融危機等等的災難——只要銀行存在,我們把錢一存,市場對商品的需求數量肯定就會迅速攀升,完全是蒸蒸日上的情況。這兩個原因在這裡是不是可以完全否定啦!既然不是這兩個原因,那會是什麼原因呢?是不是銀行發放貸款的原因呢?
發放貸款?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也就是銀行把手中的貨幣存放到某些企業、組織或者個人的手中,到了還款期限的時候,也就是銀行定期存款的時間到了,該取現或者轉存什麼的!可是這裡面還是問題,貸款利率會讓銀行的貨幣數量增加,但是,這增加的數量是不是具有相對應的價值量的增加呢?
假設銀行用來放貸的貨幣數量為B,收回來的時候是,這多出來的到底是怎樣多出來的——大家肯定認同一點,那就是貸款人利用B,賺到了比更多的錢,所以,貸款人必須把獲得的錢,進行利潤分配,銀行分得的利潤就是,而我這個存款人,相當於間接把A貸款給了這個企業,按照利潤分配的原則,貸款人針對我A的存款進行利潤分配時,按照比例,我總共獲得的利潤應該為,扣除銀行的這個中間人服務的各項收費,所以,最終我就應該獲得,這樣就說得通了。不過這個貸款人到底是怎麼獲得這的貨幣的呢?如果這說不通的話,這個看似合理的說明也就報廢了。
我們先不管那些還不上貸款的貸款人,看看這些能還上貸款的人到底是怎麼樣把這個貨幣數量變大的!貸款人在拿到B這麼多錢的時候,他要做的就是用來購買各種各樣的商品進行生產,在規定的還款時間裡,必須在生產中剝削到比更多的剩餘價值,他進行的貸款才能給他帶來好處——這個時候,我們已經知道這的價值量是從職工身上來的,那麼職工身上又是如何多出的?難道是因為他們在貸款人這裡進行生產時,所有職工獲得的工資總額多了,然後被貸款人當成剩餘價值裝到了自己的包裡?不對啊!貸款人自己是不可能製造出這些貨幣來,他就是想裝也沒法裝啊!
對了,是從買商品的消費者手中得到這些貨幣的!這樣也不太對勁兒啦!——這是不是意味著,整個社會的消費者手中的貨幣,在貸款人生產的商品開始銷售到還款期這段時間內,多了的數量?消費者自己不可能生產出這些貨幣,也就是說,消費者手中的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量根本就不可能擴大(否則,就變成我前面的那些論證了),消費者手中的貨幣是不夠買這突然多出來的價值量的,那麼消費者只好少購買價值量為的其他商品。
可是這樣的話,其他企業、組織或者個人的銷售收入總額就會少,他們的生存就受到了威脅——銀行不可能把儲戶存在銀行裡的錢全部放著不動,在符合準備金率的情況下,銀行裡的錢肯定有很多都是用來發放貸款的,這個數量在現今這個社會肯定是非常大的——那麼這些生存受到威脅的企業、組織或者個人中可不可能有得到銀行貸款的?肯定是有的,貸款因此還不上,銀行是要受損失的,就現今非常發達的整個銀行業來講,最後的結局很可能是:損失的貸款的貨幣數量與收回來的貸款本息的貨幣數量相等。
或者把所有的貸款都收回來了,社會上流通的貨幣卻少了一個數量:“獲得的貸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