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第4/4 頁)
登封的公路,完善了西工飛機場。
儘管後世某些無腦漿果粉,據說因河南人民先繳了數萬**的械,後又積極從共,推波助瀾地推翻黨國,將蔣委員長趕到臺灣島,而“義憤填膺”。
於是滿網路鼓譟叫罵河南人,說河南人全是騙子。
為佐證他們說的都是“真話”,還“依據真實史料”、“引經據典”,就河南四大災害水、旱、蝗、湯,逐一進行反駁。
說花園口黃河決堤,只不過“沒過腳踝的水量”,湯恩伯部**也只不過徵了“五斗米”的稅收,什麼旱災、蝗災也只不過死了馬路隔壁“三四個遊手好閒的。
弄得咱們民族本就酷好生產的無腦嘴炮人士、茅坑文化人,還有喜歡人云亦云的跟風者,紛紛拿河南人開涮。
就是不去稍微仔細想想,咱們國家最為癖好挑起地域爭端,有意操弄族群割裂的地方是——臺灣省。
網路時代無腦嘴炮族打什麼樣的嘴炮,卻都無法否認。
即便是他們的成天用以嘴炮的“千古蔣公”蔣委員長,“民國黃金十年”的黃金年份,都與河南緊密關聯,程度甚至可以笑說:超過南京!
這次“避壽”,已不是蔣委員長攜帶文武百官第一次“駕臨”。
早在1932年1月28日,鬼子發動“上海作戰”。
駐寧滬地區的19路軍官兵在蔣光鼐、蔡廷鍇的率領下,奮起抗擊。
當時尚未稱“委員長”的蔣中正先生,決定“遷都洛陽”。
1932年1月30日,國民政府在《中央日報》上發表由林森與國民政府行政、立法、司法、、監察、考試等五大院長共同簽訂的《遷都洛陽宣言》。
宣言敘述了“一?二八”淞滬戰爭的起因與經過;呼籲國際列強幹預日軍的侵略;強調因上海戰事威脅到首都南京的安全;才“出此下策”。
該宣言最後強調:茲者政府為完全自由行使職權不受暴力脅迫起見;已決定移洛辦公。
不顧前方槍炮激烈、將士用命,不顧輿論譁然、人心惶惶。
次日便鐵道列車大增,以萬餘達官貴人之巨大陣容“遷都洛陽”,將洛陽定為“行都”。
此時洛陽雖是河南省省會,是省主席劉峙的辦公地。,但以遠非古時大都會盛況,也非後世大城市模樣。
僅僅四五平方公里的市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