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部分(第1/4 頁)
僅僅四五平方公里的市區,寥寥數萬人口的小城。
試想一下,連照明用電都不具備,各“府院”只能在大門兩邊點“宮燈”的情形下。
冷不丁湧進達官貴人及眷屬數萬人,是什麼個概念?
不管怎麼說,在洛陽“將就”了十個月。國民政府搞了許多會議,其中有深遠影響此後歷史的兩個“重要會議”。
一個是國民黨四屆二中全會;一個是“國難會議”。
前者於1932年3月1日在洛陽西工召開。
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78人參加;汪精衛、蔣介石、于右任、居正、顧孟餘組成主席團。
葉楚傖任大會秘書長。
蔣介石因為忙於軍務未參加。
汪精衛致開幕詞;說要國民黨內全體同仁“精誠團結;擔當起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
3月4日召開的第一次正式會議由顧孟餘主持;會議開幕前;全場起立;為抗日殉國的將士及人民默哀3分鐘。
之後汪精衛、何應欽分別做政治、軍事報告。大會否認了東北偽政權;並透過了《現役軍人不得兼任政務長官之規定》。
3月5日;大會透過了《頒佈大赦案》《在洛陽召開國難會議案》《以長安為配都以洛陽為行都案》等決議。
3月6日;大會舉行閉幕式。國民黨中央委員、候補委員、各省政要等600多人參加。
汪精衛致閉幕詞;說什麼“國內**的搗亂;比李自成、張獻忠等流寇更加厲害”;要講什麼“政治上主張民主集權”;最後高呼“中國國民黨萬歲!中華民國萬歲!”
隨後;葉楚傖宣讀《大會宣言》;他代表國民黨中央表示:暴日不受制裁;東亞即無寧日;任何屈服難堪之條約;絕無承認簽訂之理。
言猶在耳;不過才過了兩個月;當局就與日寇簽下了屈辱的《淞滬停戰協定》。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國民黨四屆二中全會閉幕才3天;偽“滿洲國”就在長春宣佈建立。
溥儀任“執政”;鄭孝胥任“總理”;年號“大同”;一切聽命於日本;宣佈與中華民國脫離關係,東北徹底淪陷。
同日;中政會決議:任命蔣介石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張學良、陳銘樞、李烈鈞、陳濟棠為委員。
這時的軍事委員會是按新透過的中央決議設立的;委員長全權負責全國的軍事;行政院院長、參謀總長、訓練總監與海軍部長當然都是該會委員;由此可見權力之大、職位之高。
蔣對汪投之以李;汪對蔣報之以桃;寧漢合二為一。
也自此始;“蔣委員長”的稱號鋪天蓋地;響徹華夏大地十幾年。
3月18日;全身戎裝的蔣介石在洛陽西工就任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總參謀長。
所以,漿果粉及其附會者,輕易別涮河南人為好啊!
而所謂的“國難會議”,其實早在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上就已提出,並定於1932年2月1日在南京舉行。
由於國府遷洛陽;又改於4月1日;後因戰局混亂,再拖至4月7日;一波三折;幾近難產。
“國難會議”的會員共計520名;國民黨當局分四批公佈。
會員可謂魚龍混雜、包羅永珍;其中既有吳佩孚、孫傳芳等北伐物件,亦有陳寅恪、馬寅初等學問大家,更不乏王曉籟、黃金榮等財團大佬。
事先,國民黨當局給會議定下的基調是,禦侮、救災、綏靖。
開幕當天,汪精衛重申:“如果在範圍以外的問題,則恕非行政院權所能負責答覆了。
對於國民黨當局的所作所為;一些人早就有先見之明;比如王造時、沈鈞儒就拒絕赴會說:“與其徒勞往返;無補艱危;不如謝絕徵車”。
520名會員中;出席會議的僅有馬寅初、何思源、谷正鼎等142人。
林森、蔣介石、胡適、柳亞子、諸輔成等國民黨黨員在座。
像以往開大會一樣;進行老套路:奏樂;向孫中山遺像及國民黨黨旗三鞠躬;請人恭讀《總理遺訓》。
隨後,重頭戲上演,汪精衛致開幕詞,他說:“我對國難會議的前途是抱著無限希望的;對於諸位先生的熱誠;不惜犧牲寶貴光陰長途跋涉;來此開會;我尤其是表示十二分的敬意。”
儘管洛陽被鬧劇般“幹”了“行都”,這些“重大事件”卻也確實發生於此不是?
5月5日,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