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部分(第3/4 頁)
後來跟周副主席說起還是心有餘悸的樣子。
**拿著毛巾抹抹汗,風趣地對再次集體“罷工”張望的周副主席等人說:“莫要著急,莫要著急,飛機也不是哪吒風火輪、孫悟空筋斗雲嘛!有我們愣子同志跟著,出不了什麼事!”
動全軍、全民大生產,哪怕是中央領導駐地,每一處可以用上的土地都用上了,幾位領導同志“佔據”的菜園子,與賀子珍、鄧穎等長征女將的責任地相鄰,所以主席的聲音不大,僅夠幾位領導同志聽清。
並不是對夫人們也必須保密,而是一大群小娃娃也在幫著除草、摘菜,童言無忌容易洩密。
這三架遲遲未露面的飛機,到底是什麼樣的分量,在場的領導同志心裡頭清楚得很。
聞言都是相視一笑,一切都在對方急切與略帶焦急的神色間!。
………【第三十三章 密訪延安(下)】………
自古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說法,指的是黃河中上游兩岸平原、高原地區,主要指陰山以南的黃河沖積平原,又習慣稱為前套、後套、西套。
前套範圍大致為包頭、歸綏(呼和浩特)一帶,後套為烏拉山以西至巴彥淖爾之間平原,西套則是綏遠磴口至寧夏青銅峽之間地域。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敕勒川,既是前套地區。
放在後世而言,前後套地區是富庶、達的黃灌區,但此時是戰亂頻仍時期,八百里灌區不過十餘萬人口,生產力水平低下,無法提供太多物資供給抗日隊伍。
若不是意外介入,幾年後傅作義部將效仿八路軍南泥灣大生產運動,在此進行屯墾以解決均需短缺。
吳毅仗著“先知先覺”,又不是瞎嘰歪的“文化人”,當然不至於指望“外星人”,先想到的就是自家地理條件、人力資源。
冀東、熱南、關外帶著隊伍跟日偽鬥,沒忘密集建議中央做好各項屯墾建設準備工作。
老輩並非“文化人”瞎囔囔那樣“不懂經濟”,密電往來並不太具體的粗略建議,卻觸時代、歷史所侷限的閥門。
西安事變之際,中央紅軍主力一部,在伊克昭盟(毛烏素沙地)各族群眾掩護下,進駐五原一帶的後套平原。
國共合作提前達成,促使意在鞏固綏北、察北控制區的傅將軍決定,效仿東北軍讓出延安一樣將五原城交與八路軍,雙方約定以烏拉山為界,也就是大致各以前後套平原為防區。
這樣,外蒙庫倫(烏蘭巴托)經土謝圖汗南下至包頭、五原的東西兩條路線,兩部各擁有一條,極大地方便了八路軍接收蘇方之前允諾的非軍事援助機械、物資。
**等中央領導結合諸葛亮屯田五丈原的歷史事例,指示各地撤離的黨組織幹部動群眾,加入到邊區抗日政府中來。
二十多萬來自陝南、河南、山西,甚至是山東、安徽、江西等地的幹部群眾6續抵達,立即與當地原有幹部群眾一起,全力投入到開渠、拓荒、春耕中。
八路軍一一五、一二九兩個師三萬餘人,一面加緊軍事訓練準備隨時投入抗日戰爭,一面展開大規模築路工程溝通五原經毛烏素沙地至陝北靖邊。
蘇方援助的二百餘臺履帶拖拉機、卡車,不僅加快屯墾建設、築路工程進度,而且培養出大量能夠熟練駕馭、維修的人才。
後半晌,外蒙方向飛來三架飛機,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正在黃河邊與蘇方援建人員一道勘察浮橋工地。
抬頭看了看,扭頭衝一位參謀樂著道:“朱芳青,報告訴主席,愣子同志過五原了。”
“是!”年輕的參謀滿臉興奮地大聲應答,轉身衝向一旁通訊車,滴滴滴地報。
這邊只有他們兩個知道此事,邊上的幹部戰士,還有那些蘇方援建人員都不知道他們樂些什麼。
延安特設的機要室接到電報,立即轉呈幾位長。
拿著“愣子同志過五原”的簡短電文,勸導其他同志莫急的**,自己卻有些焦急地說:“大清早出,快天黑了才過五原,這飛機度也不快嘛!呵,是我們自己著急了。愣子同志說過,這飛機每小時只不過二三百公里,看來讓圖波切夫同志今後設計更快的飛機,確實很必要……”
主席與長們等待中焦急,吳毅卻將提到嗓子眼的心放下,饒有興致地趴在飛機舷視窗俯視大地,等望見延安寶塔不由得長舒一口氣。
機上不僅有圖波切夫同志這個寶貝疙瘩與他的家人,同時還有機械化工與農牧方面的佼佼者,可以說是滿載希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