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部分(第3/4 頁)
是想讓吳世恭的汝寧軍與清軍拼個兩敗俱傷的。可是中原李、羅聯軍這一肆虐,又讓他們捨不得浪費這支官軍。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陳新甲就出了一個餿主意。
先說錦州、松山被圍的明軍吧!在松、錦等城被圍困的明軍都眼巴巴地企盼著援軍的到來,卻總也盼不到,而守城也是越來越艱難。
而松山城座落在一塊四周突起的凹地上,全城面積只有0。 1平方公里左右,城牆也不堅固。洪承疇帶領著一萬多明軍駐紮在這個狹窄的小城中,糧草殆盡,火藥缺乏,要長期堅守幾乎是不可能的。
皇太極似乎也料定了明朝不會再派出大批援軍,他在九月裡就回瀋陽去了,只留下杜度、多鐸、阿濟格等諸王主理軍務,並且制定了圍而不攻,靜等城中糧儘自潰的方針。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實汝寧軍衝破清軍阻截,救援出被圍明軍的機會是很大的。
可是松山城內畢竟訊息不通,洪承疇也逐漸認為朝廷大概不會派出援軍了,他曾經先後五次組織強行突圍,但都沒有成功。天氣一天比一天寒冷,城中將士們的心也慢慢涼透了,大家都知道城破只是早晚的事情,眼下只不過是挨一天算一天罷了。
所以在這時候,不論是明廷還是被圍的明軍,實際上只是在靜靜等待著松、錦等城被最後攻破的那一天。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大家反而不急不躁,變得極有耐心起來。老少爺們反正在一起等死。(未完待續。。)
第七百八十六章致命的款和
當然,松山、錦州的明軍在這時候還不知道汝寧軍正在策劃救援行動呢。而朝廷雖然沒有給予汝寧軍兵源上的支援,但也可以完全放任汝寧軍的行動。畢竟這也是唯一能救援出松山、錦州明軍的機會,怎麼樣也應該讓汝寧軍試一試吧!
但是,陳新甲的獻策卻扼殺了松山、錦州等城明軍最後的生存機會。
到了此時,別人可以拖延著不解決遼東的困局,而在軍事事務方面負有主要責任的兵部尚書陳新甲則走投無路了。在萬般無奈之下,他終於又想起了嘗試過幾次卻從來沒有成功過的“款和”政策。
而恰好在這時候,在遼東的督師楊繩武為了敷衍朝廷的出兵救援命令,就向朝廷傳回了戰報。而在這戰報上說:遼東大雪深丈餘,清軍寒冷缺糧,想要和談。其實現在清軍已經完全佔據了遼東戰局的主動,又怎麼會把錦州、松山等城的明軍放回,來個放虎歸山呢?所以這完全就是明朝上下一相情願的誤傳。
但這種誤傳落到陳新甲的手中,頓時讓他如獲至寶。並且這戰報還提醒了陳新甲:儘管此前袁崇煥和楊嗣昌曾先後提出對清用“款”的策略,都遭到了皇帝和朝臣的一致否決,但在目前這樣嚴重的軍事危機面前,又根本沒有辦法調兵遣將,唯一可以試一試的也只有和談這一途了。
其實,在這以前,朝廷中的一些有識之士已經再次探討過了“款和”的問題了。前兵部尚書傅宗龍剛從獄中釋放出來出任陝西總督時,在行前就曾同陳新甲議論過對清構和的問題,而傅宗龍離京前又對大學士謝升談及此事。
之後,謝升感到掃平遼東已經絕無希望。就在召對時秘密向崇禎皇帝彙報了陳新甲的提議。自從袁崇煥以通款的罪名被殺,楊嗣昌因提倡構和遭到朝野上下同聲痛罵之後,與清方和談已經成了崇禎朝議論國事的一個禁區。主戰派高舉夷夏之別的旗幟,慷慨激昂卻拿不出什麼可行的對策;而一些對國家形勢有比較清醒認識的人明知儘可能同清方構和是暫時擺脫危機的一個辦法,卻不敢公然提出來,怕被人指為通敵的漢奸。
而崇禎皇帝自己也深受著輿論和傳統觀念的制約,生怕擔當一個向夷狄屈服的千古罪名。可到了此時,險惡的形勢卻逼迫著他不得不考慮這一“下策”了。
崇禎皇帝立即為此事召見了陳新甲,而且表面上擺出一付絕不向“韃虜”屈服的姿態,對陳新甲切責一番。但陳新甲和謝升卻都明白。皇帝進行這次秘密召見本身就意味著他已經對議和的事情感興趣。
因而陳新甲一面謝罪,一面卻申述著自己的理由,謝升也在旁邊極力勸說:“如果對方真肯議和,和局還是有利。”崇禎皇帝沉思半晌,才終於表示同意陳新甲的建議。但要求陳新甲一定要機密行事,一切都要暗中進行。千萬不能讓朝臣們聽到風聲。
但無所不知的言官們還是聽到了風聲。有幾位御史、給事中去向謝升詢問有關情況。謝升對他們說:“皇上力主議和,諸位請一定不要多說。”言官們卻為這些話立刻上章彈劾謝升,說他“昌言於眾,以暴揚皇上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