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部分(第3/4 頁)
是作為吳世恭的首席幕僚,鄧啟帆還是覺得吳世恭有些迂腐。不過為了掩飾自己的看法,鄧啟帆還是開玩笑說道:“大人除了信以外,還有一個‘勇‘字吧。”
吳世恭聽了以後是哈哈大笑。接著,他彷彿看出來鄧啟帆的想法一樣,對鄧啟帆徹底交了心:“鄧先生也不要說本官迂腐。坑蒙拐騙的這一套本官也懂,本官也做的出來。也不怕在鄧先生面前丟臉,本官在京城時,曾經開過賭坊,可到了河南以後,本官就再也不碰這種邪門的生意了。本官也知道這些生意來錢快,可本官就是不願意再做這一行了。”
“可本官又為何如此呢?當然如果只顧得眼前,那本官做事當然無所顧忌,可未來整個大明朝可是風雨飄零的,本官如果想走得好、走得長,就一定要著眼於長久。”
見到吳世恭敞開肺腑,鄧啟帆也不捏著藏著了,他直接問吳世恭道:“大人,您一直說大明朝會大亂,可這天下雖然有些小的瘡痍,可依學生來看,還沒有到這一步吧。”
“不然。”吳世恭搖頭道,“我們現在先看一看這天下之勢。我們大明朝這支正朔不提,之外還有兩股大的勢力,一股就是關外的韃子;另一股就是西北的陝匪。”
“先說關外的韃子吧,在關外連戰連勝倒也罷了,可前年去年竟然能夠越過長城,打到京師,雖然被各地勤王明軍所擊退,可實力卻毫無損傷。這韃子能夠說是瘡痍嗎?”
“再說西北的陝匪。短短四年,從陝北一地,作亂到陝西和山西兩省,而且勢頭越來越大,這也能夠說是瘡痍嗎?”
“還有就是,就看看我們河南吧。從崇禎元年至此,四年來三年大旱,百姓都居無定所,食不果腹。鄧先生也知道歸德府和汝寧府的狀況,除了沿河靠近城池的地區,還有我們所建立的那些莊子,其他的地方,流民在鄉野間已經時成群結隊。要不是有本官的大軍威懾,就說不準那些流民會做出什麼不測的行為來。”
“也許是如鄧先生所想,大明朝的實力是最為強大的。可依本官的看法,如果朝廷積聚全力,只針對一方,無論是韃子還是陝匪,朝廷也肯定會處於上風。可那兩股勢力,彼此間卻有意無意地相互配合,不斷地放著大明朝的血。讓朝廷大軍疲於奔命,這大明朝的前途確實堪憂啊。”
“還有一個隱患。就看看本官吧,在這短短的四年中,也有了不小的勢力。難道在其他地方沒有軍頭和本官一樣幹嗎?據本官所知,起碼那遼東的軍將也大多數都是聽調不聽宣了。這些軍將手中有了實力,對朝廷的忠誠又有幾何呢?”
鄧啟帆聽明白了吳世恭的話,他點點頭說道:“確實有可能,這亂相倒有些象是中唐之節度使之亂了。”
吳世恭也聽不懂什麼中唐的,什麼節度使之亂的,但他也知道了鄧啟帆明白了自己所說的意思。所以吳世恭接著說道:“那我們該在這亂世中如何作為呢?往大里說,鄧先生自己意會即可;往小裡說,起碼也要保家安民。可憑我們現在的實力,還真的不夠瞧的。”
“那韃子入關,就號稱有十萬大軍,那陝匪就更誇張了,動不動就是十幾萬、幾十萬人馬。而與這些敵手交鋒,三年五載肯定是拿不下來的。起碼也要拖上十年,所以本官做事就是要圖個長遠。這也是本官做事要講究信譽的原因。”
鄧啟帆沒想到吳世恭把鹽貨的生意扯到了如此遠的地方。不過,鄧啟帆心中還是有些疑問:“那麼大人,你真的就肯定三年內會發生天下大亂嗎?”
吳世恭搖搖頭說道:“本官也不是神仙,當然不能夠肯定。不過,看這情況也是**不離十的。所以這次鄧先生想要去京城會試,本官強行阻止了下來。雖然本官現在確實少不了先生您,可那樣做也是為了先生好啊!”
“本官也在這裡做個承諾,如果三年以後風平浪靜,鄧先生如果再去京城會試,離開本官另謀發展,本官將絕對不會阻攔的。”
“既然大人對學生如此信任,學生敢不用命否?”鄧啟帆抱拳感謝道。
第二百一十七章四方反應
吳世恭驅逐王密出汝寧府城的這個舉動,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那王密並沒有按照吳世恭的吩咐爬出了汝寧府城。
當他爬了一段距離以後,得到訊息的關知府派了師爺來詢問吳世恭。當然,這詢問還是用質問這個詞比較妥當。畢竟那王密是關知府介紹見面的,如果雙方沒有談妥,吳世恭把王密趕出衙門倒也罷了,可是用這麼激烈的手法羞辱王密,這也就是**裸地在打關知府的臉啊。
不過吳世恭雖然對待關知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