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4/4 頁)
始便是迎合為政者需要的。
朱熹對儒學作出的經典闡述,在元延祐二年(1315)被列為科舉考試?
102儒教三千年的指定科目。雖在蒙古族統治的元朝時期科舉制度被一度廢止,在此後重新登上了歷史舞臺。到了明代,朱熹的《四書集註》也為科舉所用,朱子學的官學色彩逐漸濃厚。將學問作為立身出世的道具——這是朱熹最不齒的,但很具有諷刺性的是,他的學問卻為科舉所用。
明代王守仁(1472—1529)提出了理即為忍耐心的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號陽明,因此他的研究體系也被稱為“陽明學”。朱子學為思辨式漸進思索,提高知識積累,主張“格物”,即洞悉世間萬物。理學除自身外還包括外界事物。而陽明學強調“心即理”,良知存在於人的內心,應當釋放出來。陽明學提倡“行知合一”,重視行動。
用佛教語言來形容,朱子學為“漸悟”式,陽明學為“頓悟”式。
陽明學與朱子學一樣,都將“理”視為最高,皆為“理學”,但其實質與訓詁學完全不同。朱子學在官學化後,便喪失了其精華,因此有人認為陽明學為儒學注入了新的活力。總之,作為與官學相異的陽明學,其性質是反體制的。
日本江戶時代,朱子學被作為官學,陽明學者佐藤一齋(1772—1859)曾在昌平黌講授朱子學。熊澤蕃山、大鹽中齋(1793—1837)、佐久間象山(1811—1864)、吉田松陰(1830—1859),甚至西鄉隆盛(1827—1877)等具有陽明學傾向的人物,都是反體制的。其中大鹽中齋甚至一度掀起叛亂。熱衷於王守仁《傳習錄》的吉田松陰,其陽明學傾向為松下村塾的弟子所傳誦,在高杉晉作(1839—1867)等人的自作詩中提到:
王學振興聖學新,王學即王陽明學。
然而由於日本的陽明學為非官學,沒有發展為明確的學派,因此大多?
第五章 思變之道103103追隨者也沒有自稱為陽明學徒。
下面我們來回顧一下“儒”的流派。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