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拔他,也不因為別人的品德不好就否定他的話——強調了要打破固定觀念。從“舉人”的角度來看,此處提到的“君子”多指統治者。
該篇中以“君子”開頭的句式較多。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誠實的態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只憂愁自己沒有才能,不憂愁別人不瞭解自己。)——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君子憂慮身死之後而名實不相稱。)——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依靠自己,小人依靠別人。)——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君子自重而不與別?
第五章 思變之道9797人爭執,合群而不結黨營私。)以上各句根據具體情況,多角度地對“君子”一詞作出了詮釋。世上有無數情況,不可能一一列舉。但是透過以上描述,便可以勾勒出君子的輪廓了。《論語?陽貨》記載: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子路是孔子所有門弟子中最勇敢的人物。孔子很喜歡他的性情,但同時也擔心他會魯莽行事。
性情直爽、充滿自信的子路問:“君子崇尚勇敢嗎?”自然希望可以得到孔子肯定的回答。
孔子深知子路的短處,便警告他,君子只有勇敢而沒有義就會惹亂子,小人只有勇敢而沒有義就會成為強盜。
對於像子路這樣的人,孔子便對君子如何發揮勇敢作出瞭解答。
由此看來,儒家的說教,至少從孔子本人的說教來看,是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多處事例都可以證明這一點。
從訓詁到哲學(1)
以上講述了儒家從多個角度,對“君子”進行了闡述說明。下面以“仁”為例,作相同考察。《論語》中有百餘處言及“仁”。
樊遲,比孔子小三十六歲,是一個喜歡提問的門人。《論語》中“樊遲問仁”曾出現過三次。孔子對此的作答如下:
A 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平常在家規規矩矩,辦事嚴肅認真,待人忠心誠意。即?
98儒教三千年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棄。)B子曰:“仁者先難而後獲, 可謂仁矣。”(有仁德的人艱苦努力在前,獲取在後,做到這些,便為仁了。)C 子曰:“愛人。”(仁即為愛人。)以上是孔子對同一人三次問及仁時作出的回答。對B作出的解釋源於古注。新注的解釋為:吃苦在先,享樂在後。古注的意思是,要想實現目標不要選擇容易的方式。而新注的意思是說,要把困難放在前面,把享樂放在後面。
關於樊遲,在別處提到過“樊遲御”,據此可以推斷該人為孔子的馬車車伕。據說該人貪圖安易,追求物質利益。《論語?雍也》中,樊遲在問仁之前,問到了“知”。孔子答曰: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此乃名句。似乎樊遲較為迷信,經常參拜鬼神。於是孔子告誡他:
“對鬼神應抱敬而遠之的態度,像你那樣過於接近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同樣是問仁,孔子對別人便作出了另外的答案。如,子張問仁——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所謂五者,指恭、寬、信、敏、惠五種德目。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意思是說,出門與人會面,猶如接見貴賓;使用民力,猶如承奉大祭。後半句應該不用解釋了。
司馬耕(牛)在《史記》中,關於言論提到——多言之為躁。
?
第五章 思變之道9999而後,問孔子何謂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訒,謹慎之意。仁者說話不會隨便。對於司馬耕,此乃逆耳之言。
對孔子教團給予經濟援助的富豪子貢,沒有問孔子何為仁,而是詢問“為仁”的途徑。孔子答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一個做手工或工藝的人,要想把工作做得完善,應該先把工具準備好。想要對所居住的國家有所貢獻,必須結交大夫中的賢者,與士人中的仁義之人成為朋友。)問仁的方式多種多樣,既可以直接問“何為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