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北抗聯是下了工夫的,又在這個基礎上歷時5年創作出這部小說,這個過程是很嚴肅認真的。至於有的同學談到這部小說沒有描寫地域文化因而不具有真實性,這個觀點我倒不大讚同,雖然我也曾較早提出地域文化對小說的重要性,但在這樣一部描寫東北抗聯的小說,它的典型環境就是在深山老林裡打仗,沒有場合去展現當地的文化,這倒不是一個太大的問題。
《音樂會》的人物設計,朝鮮族的姑娘、日本士兵,包括他〃音樂會〃這樣一個意象,主人公進入〃戰爭迷狂〃這樣一種狀態,成為一個戰爭的狂熱者,對槍林彈雨無所懼色,甚至興奮異常,恰恰是戰爭對人的異化。包括吃人、吃同伴,敵人逼你比他更兇殘,只有這樣你才能戰勝他,戰爭法則就是誰勝的問題。但是問題是,是誰挑起的戰爭?我覺得朱秀海在這個方面還是有理有節的,他把戰爭放在好幾個層面去思考,哪一個層面都是立得住的。這樣的反思不僅僅只是譴責日本侵略者,總體來說是在遣責戰爭帶給人的毀滅性摧毀。他確實企圖超越一個軍隊、一個黨派,甚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站在人類的角度去反思戰爭,這也恰恰說明朱秀海這個作家走在了我們軍隊很多作家的前面。
朱秀海歷時5年進行這部作品70萬字的創作,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說,應該說是很嚴肅、很低產的。當然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這部小說寫多了,因為整部小說的故事容量並不大,更多的是心理描寫、細節描寫、氛圍描寫,所以他可以做些壓縮,壓縮為一卷本50萬字,或許這部小說會好很多。有同學也提到,他自己想象的太多,留給讀者的想象太少了,但是任何事物都是辨證的,這同時也可以說明朱秀海是很有才華的,展開寫是需要才華同時也需要想象力的。
《音樂會》還存在一點不太和諧的地方,在於這部小說的結構方式,透過採訪鋪展整部小說佈局,老人的口述和朱秀海華麗的文筆就顯得很不吻合。這當然也是對作家寫作風格的一個挑戰,朱秀海的風格就是華麗的風格,但以這樣一個方式切入,從頭到尾實際上等於是老年金英子的敘述,記錄下來的文字本不該如此華麗,這本身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整個東北抗聯是在沒有槍、沒有彈,沒有衣服、糧食,甚至沒有高階領導層指揮的情況下完成了這樣的戰鬥,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史最為慘烈的戰鬥。朱秀海在這個題材上下這麼大工夫是因為他看準了這個題材的優勢,沒有嚴格的黨派色彩,比較自然的一個戰爭狀態,同時也是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塑造人物、表達主題,還原到基本人性的角度上反思戰爭。
這部書發行的時候,中國社會已經進入了全面的〃讀圖時代〃,很難有很多人真正沉浸下來閱讀一本書,像這樣比較深刻、嚴肅的一部作品要想熱賣,實際上也是不大可能,所以這部書沒有大紅大紫起來我覺得也很正常的。
戰爭結束了,但對人心所造成的傷害遠遠沒有停止。縱觀朱秀海的小說創作,探尋〃戰爭後遺症〃、以文學關照戰爭之下的死亡、人性等具有終極意義的人生母題,可以說朱秀海的創作始終初心不改。我們有理由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血肉腥風中的歷史悲歌 王瑤
走進《音樂會》人時常會令我產生閱讀過程中的停頓,然後又在曲折艱辛的跋涉中頓開茅塞,因為作品避開了傳統軍事文學長篇小說故事結構和敘述語言的慣性,尋求新的視角切入戰爭,將戰爭的神聖感層層剝落,在血與肉的腥風中,重閱歷史悲歌。
音樂會元素的加入
音樂會是人們對理想、對美好的一種高尚追尋。在作品中,音樂會又是至高雅與至殘酷的象徵。主人公金英子對音樂的痴迷,讓每一個年輕的生命都會產生與自己理想的契合。金英子從對音樂的著迷,經歷了戰爭的異化後,出現了對音樂的著魔。音樂會的出現為小說文字加入了蕩氣迴腸的音效,語言文字無法抵達的地方,便有了音樂的滋長。也可以說,音樂會也在有意緩解小說由於真實書寫所造成的血腥感,實現戰爭的殘酷性向唯美詩意的轉化。
人的獸性與獸的人性
作品寫人的兇殘,對待同類、對待其他種群,都是用平等視線觀之,描寫人與人、人與獸的戰爭,還原到原始的生存鬥爭之中去,讓人直面生物物種的進化本質。人的獸性,沒有止筆於敵人對我軍的殘殺上,仇恨伸延下去,在汪大海為死去的妻子與戰友們報仇時,凌遲活狼,更將人的獸性揭示無遺。獸的人性,既是母狼歡歡對金英子投入真情的寫照。又是浩二對金英子姐弟情深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