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至出現了靠死庫容活命的慘局。
為開闢新的水源,水利部立即啟動了引黃濟津的救命工程。從山東段的黃河自流650公里到天津以南,解決天津燃眉之急。幸好有許多舊河道可供利用,加上災難面前中國人的凝聚力,不出兩個月,黃河水流進了天津市。除了解決天津之渴,還給乾旱的滄州補水7000萬立方米。
天津人喝上黃河水,不像當年喝到灤河水那樣雀躍歡呼。因為當年灤河水是乾淨的,而流到山東的黃河水雖然在懸河段得到泥沙的一些淨化,但總不如灤河水那樣使人放心。如果黃河至天津途中再遇汙染源,天津人豈不更苦了!
黃河水本來就緊缺,斷流復斷流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再給天津供水,總有源竭之患。人們擔心,天津的引水史還會出現曲折篇章。水利部向人們做了安民告示工程:啟動南水北調東線引水工程,這個工程從江蘇的江都揚水站,沿古運河向黃河送水,保證天津供水永無枯竭之慮。
由此看來,天津人將不得不面對這樣的未來:東線引水,長江水進天津,千里調水,逐級揚程,所耗電價必然增加水價成本。還有治汙費用,汙染的長江水要淨化,淮河、洪澤湖,還有山東境內的湖泊和河流,以及古老的運河河道,早已嚴重汙染,這筆數額巨大的治汙費誰來承擔?如果由水費平攤,天津的自來水將昂貴似油,百姓如何生活?
天津900萬人口,農業人口占去一半,如果水價太高,這一大半的人如何發展生產?天津的“小站米”也像北京的“京西稻”一樣聞名,但水稻耗水量太大,每畝按耗水量2000立方米計算,若依北京現行水價每立方米2.5元計算,僅水費就得5000元,而每畝水稻僅產千斤,每斤水稻合水費5元,加上肥料、勞力等開支,耗資就更大了。如果不能以科技手段減少水稻的耗水量,“小站米”也將失去生產價值。
天津的淡水養殖也很發達,水貴如油,養殖業更無意義。
離開種植和養殖,天津400多萬農民如何謀生?
有人主張將一半農民遷入現有的220個小鎮住宅中,這就給天津市政府帶來更大的壓力。現有的下崗職工尚未妥善安置,又增添了200多萬小鎮居民,如何解決他們喝水、吃飯問題?難題!天津人太難了!天津的出路究竟在哪裡?
3
西安,原本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函谷關、散關、武關、蕭關,四座雄奇的關隘像四把大鎖,將東西南北四扇大門牢牢鎖定,鎖出了景色如錦的關中平原。周、秦、漢、隋、唐等相繼在此建都,促進了八百里秦川及周邊山區的先期開發。超負荷開發引起了對自然資源的極大破壞,水荒的出現就是大自然對於這種瘋狂掠奪的有力報復。。 最好的txt下載網
列城祈雨圖會再現嗎(4)
渭河是黃河第一大支流,水量原本十分充沛。其上游是六盤山和秦嶺的分界線。兩岸山高谷深,峰銳巒奇,森林茂密,雖麋鹿難以進出,高高的草叢使野兔難辨前程。晴空的太陽將岸邊的森林投影在滔滔碧波之中,形成了逶逶迤迤的黑色陰影,故有好幾條支流被稱為“黑水”或“黑河”。諸流合股流過散關,進入了八百里秦川。出秦川便入黃河。七朝古都就建立在渭河干流或支流上。
渭河的血脈,不僅給八百里秦川賦予了生機,並以千帆競發的舟楫溝通了西安與黃河及京杭大運河的聯絡。
古書記載:公元前647年的春秋時代,晉國大旱,呼救於秦。秦從都城雍(鳳翔)裝糧上車,運到渭河邊上船,順河東進,由風陵渡入黃河,逆黃河水北行入汾河,然後卸糧,陸運到晉國都城絳(山西新絳)。這便成了“秦晉之交”的又一話題。渭河水運亦從此留下了“泛舟之役”的美名。
透過渭河水運,黃河下游的糧食等大批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進了長安。來來往往的船隻,大都是渭水岸邊的華陰縣製造的,所以,歷史上有“造舟於渭”的記載。
秦人古居都以木材建造“木板屋”,加上舟楫和宮廷用木,刀砍斧鑿,致使關中以及上游來水地區森林越來越少。
後來京都東移洛陽、開封等地,王宮越修越奢侈,陵墓也越修越大,所用木材大都來自陝西。特別是宋代,京城開封積木成山,而渭河上游的山川失去了秀色。
渭河的漕運使自身失去生機。水土流失,泥沙塞流,明清時期再也見不到舟楫的影子了。
這樣的局勢一直朝後延續,人口越來越多,對大自然的破壞也越發嚴重,加上工業化巨足的蹂躪,以及短期效益的誘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