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先都用地下水來補充。如今退糧還林,有的改為節水型旱田,隨之關閉了4000眼機井,這就有效減輕了地下水的負擔。
列城祈雨圖會再現嗎(2)
位於玉泉山下的京西稻,曾是皇宮的貢品,連慈禧太后都誇那米好吃。現將這片稻田變為綠地,北京的節水決心之大,由此可見。
雖說目前北京落實一系列節水措施,但未來北京水荒仍然難以從根本上解決。
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曾以三種辦法度過了三個時期的水危機:
20世紀60年代中期靠開挖京密引水渠,引用密雲水庫的水度過了城市供水危機;20世紀80年代初期靠中央決策,密雲水庫不再為天津、河北供水,這叫舍津冀而保京城,加上京內的節約用水和計劃用水,順利度過了水荒。
21世紀初期,北京的需水量為每年49.27億至50.59億立方米,到2010年,年需水量為52.70億至53.95億立方米,而地表水加地下水為年40.88億立方米、枯水年和特枯水年僅為37.54億至33.99億立方米。這就是說,北京今後每年用水缺口達10億到20億立方米。長此以往,北京地下水和庫存水的老本還可吃幾年?
決策層何以面對首都水荒?
2
天津的缺水窘境,自20世紀80年代著名的引灤工程出現後,已經是國人皆知。
天津在1000年前只是個很小的村鎮碼頭,時稱“直沽寨”。後來漸有發展,以“海濱渡津”之意,改稱“海津鎮”,這就有了“津門”、“津沽”、“沽上”諸名。到了明代,明成祖由此渡滄州,賜名“天津”,意為“天子經海渡津”。永樂年間設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清代改衛為州,後設天津縣。1928年才改為特別市。1930年改稱天津市。
天津的母親河是海河。轄區年降雨量550毫米至650毫米。北部山地的迎風坡為華北多雨地區,可達900毫米。1975年7月29日,這裡日降雨量為316.5毫米。降水如此集中,極易形成水災,造成有限水資源的浪費。新中國成立後開挖了河道寬400米的永定新河;治理了獨流河、子牙河等人海河道,提高了排洪能力。從此,北部的薊運河與海河水系共同組成了天津地區的水網,基本消除了廣大轄區洪澇災害。但對天津的缺水形勢改善不大。
由於便捷的鐵路運輸和天津新港的建立,天津成了中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之一,成了直轄市和我國第四大城市。無論工業用水或生活用水,需求量越來越大。在此期間,盤踞華北的旱魃鬼使神差地吸去了大量血脈,造成了大範圍的北國水荒。作為天津水源的永定河、潮白河、大清河,以及海河一些支流,先後斷流或乾涸,大大減少了對天津的水源補給,天津成為真正的“困城”。
海河流量減少了,海水侵蝕,天津人天天喝苦水,那滋味真叫度日如年。當時的天津市委書記李瑞環沉重地說天津人喝的一杯水裡,就含有1/3杯尿。
天津人作出了好大的努力,這才爭取了引灤濟津工程(又稱引灤工程)的順利動工。引灤工程的主要水源是潘家口水庫。這是一個大水盆,柳河、興州河、大小灤河、伊馬吐河、武烈河、爆河等10多條河川匯聚潘家口水庫,當時的水量是比較充足的。在整個引灤工程中,解放軍官兵承擔了最艱鉅、最困難的關鍵工程,出色地完成了引水任務。天津人結束了喝苦鹹水的歷史。
告別了無水之虞的日子過了20年,不知不覺進入2000年7月,天津市節水辦公室發出警報:潘家口水庫已經到了死庫容。按照正常要求,死庫容裡的水是不準動用的。如果那樣,天津這個900萬人口的大城市就會變為死城。水利部決定動用2億立方米死庫容的水救急。
列城祈雨圖會再現嗎(3)
天津的正常年份缺水6億立方來,總需求量為24億立方米,有限的死庫容簡直是杯水車薪。
水危機中的天津市關閉了公共浴池、桑拿浴室和其他耗水的娛樂中心。市民每月用水量限制在8立方米之內。提高水價,禁止用水洗車、洗房,並歡迎居民電話舉報浪費現象。這些節水措施的現實基礎是“有水”。死庫容的水用完了,自來水管裡再也流不出水來,又何談節水?
引灤工程剛剛20年,天津再度面臨水荒——上游地區毀壞林木和草地,層層截流,潘家口水庫入水量越來越少,而天津市需水量卻與日俱增,這就產生了水賬的逆差,使潘家口水厙蓄水量日趨萎縮,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