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面對北方的旱況,許多人都在思索:如何給赤地萬里的北方大地普降甘霖,彌補老天爺的厚此薄彼?怎樣營造沙塵暴的剋星,從根本上遏制這群蠶食沃土的“怪獸”?中國人如何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促使生態環境的良性迴圈?怎樣才使北方廣大城鄉居民喝上無汙染的潔淨水?中國城鎮1200多萬的失業大軍以及農村近7000萬剩餘勞動力出路何在?如何使他們在各盡所能的勞動中解決就業問題?中國經濟如何騰飛?如何邁開西部大開發的穩健步伐?一切的一切,癥結在於水,誰解中國渴?
潛心研究治水方略的民間水利專家郭開一語驚人:西藏之水救中國!
他的調水方案簡明而啟人思路:古老的中國有條龍,不是長江,不是黃河,也不是中國大地上任何一片澤國汪洋。中國的龍宮,不在江河湖海,而在世界屋脊的冰山上。
他的理想境界濃縮在這樣的四句話裡:
“抬起龍的頭,水塔儲滿水,潛龍北飛時,江河手拉手。”
他的治水方案為世人所知緣於1998年*的一份批示。
2
由原一機部部長周子健鄭重舉薦給*的報告題為《關於大西線南水北調工程》,文章開頭寫道:“我國水形勢日趨嚴峻。黃河斷流已連續7年,斷流時間逐年延長。1997年黃河斷流達13次,累計斷流時間226天。斷流不僅發生於黃河,永定河、海河、滹沱河在20世紀60年代就發生斷流,20世紀80年代遼河、灤河發生斷流,20世紀90年代漢江、岷江也發生斷流。由於嚴重缺水,東部地區水位下降,頻繁乾旱,全國100多座城市缺水。缺水問題導致土地沙漠化的擴大。1949年全國解放時,有沙漠16億畝,現已擴充套件到21億畝;加上半沙化退化草場,達68億畝,幾乎佔全國面積的47%,而且每年還在以2000萬畝的速度擴充套件。生態破壞之嚴重,不僅對經濟發展不利,也對民族的生存不利。”“要解決北方乾旱、黃河斷流的問題,每年須引水2000億立方米以上。”
哪有這麼大的水量填補這一空缺?郭開一語驚人“青藏高原實際上是座‘溼島’。來自印度洋上空潮溼的西南季風,在青藏高原3500米等高線以上地區形成降水,年降水量1000到2000毫米。東南部念青唐古拉山年降水高達2800至3600毫米,是全國大面積降水最多的地方。西藏地區以積雪冰川和地下水形態保有的水資源達680萬億立方米,是我國最大最豐富的水源,其中只有1‰形成徑流。”
因此,郭開建議,開掘朔天運河,啟動朔天運河首期工程——“大西線”調水工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南水北調,統籌解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宏觀決策問題。。 最好的txt下載網
江澤民批示“從長計議,科學選比”(2)
郭開所說的朔天運河,係指從西藏的朔瑪灘到天津之間開一條運河,把雅魯藏布江的水引向西北、華北、東北等地,徹底解決中國北方的缺水問題,總調水量2006億立方米,相當於4條黃河的年流量。
這個令人振奮的構想的要點是“在雅魯藏布江朔瑪灘築壩,把水抬高至海拔3588米;引水到波密、松宗,過3500米高的分水嶺,進入怒江。在夏裡朔瓦巴築壩堵江,提高水位至海拔3500米,回水過嘉玉橋,在馬利打隧洞入瀾滄江,在昌都築壩攔水,開鑿隧洞到江達,做工程過分水嶺,引入金沙江。在金沙江築壩攔江,使水位達海拔3469米,使水入四川省白玉縣境內的贈曲,溯源到打錯,開隧洞過分水嶺,到甘孜入雅礱江。甘孜(海拔3402米)南多村的雅礱江築壩,回水向東,過分水嶺入達曲——尼曲,在入口下游築壩,使水位達3454米,開隧洞過分水嶺入大渡河上游的色曲——杜柯河。在兩河口築壩成庫,回水過壤塘入麻爾柯河。引水到阿壩查理寺,過分水嶺進賈曲,入黃河(海拔3399米),一期工程到此結束。入黃河的水經黃河拉力口峽庫沿共和盆地216公里拉青大渠流入青海湖邊的耳海淡水湖,成為新疆、甘肅、內蒙古、寧夏、河北及京津等地的水源;部分水沿黃河下流,成為黃河的新鮮血液,以解晉、陝、豫、魯之渴。”綜上所述,從雅魯藏布江到黃河,這就是朔天運河的雅黃工程,又稱“大西線”南水北調工程。(這個概述是最初的設想,經實地勘察後略有改變——作者)
這一工程的工程量是:“從雅魯藏布江到黃河,直線距離760公里,實際流程1239公里,其中隧洞工程有8處,最長的隧洞60公里,短的6公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