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片旱區人相食。陝西“絕糶米市,木皮石麵食盡,父子夫婦相剖啖,十亡*”。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每石米價銀1兩,崇禎十三年以後,每石米漲到銀3兩至5兩,加上沉重的賦役,民不聊生,迫使農民揭竿而起,起義不斷,導致明朝崩潰。
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大旱發生在清光緒二年至四年(公元1876—1878年)。1877年,“河南全省大旱,夏秋全無收,赤地千里,大飢,人相食”。許多人被迫逃往他鄉度命。家境富裕者不願離開故土,結果,“家有香油數斤,米粟石餘而死者,乃缺水也”。山西全省各地連續無雨月數,短者50—60天,長者達3個月以上。境內“無處不旱”,“河東兩熟之地,災者八十餘區,飢口入冊者不下四五百萬”(王錫倫《丁丑奇荒記》)。是年八月一日,山西巡撫曾國荃奏摺曰:晉省報災州已有57處,饑民200餘萬。據十二月十日奏報統計,全省被旱10分(顆粒無收)者16個州縣;被旱9分者13個縣;被旱8分者30個縣;被旱7分至5分以下者還有9個縣(《山西通志》86卷)。河北受災68個州縣,其中嚴重受災的有邯鄲、邢臺、滄州、衡水、石家莊、保定等地區,這些地區的許多地方誌中都有“終年無雨”、“大旱三年,流離載道”的記載。據史料記載,光緒二年至四年的大旱中,僅晉、豫、冀、魯四省因旱災飢餓致死者達1300萬人。這是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場連旱。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救中國”非玄奇之語(2)
2
中國水旱災害較多的根本原因是:青藏高原季風對季風活動的影響。它引起的氣流場,加強了高原東側的夏季降雨條件,其活動範圍擴充套件到中國國土的一半以上。由於季風氣候的變異性,導致中國年降雨量以及各地區季節性雨量產生重大差異,這種重大差異的頻繁出現就引發了水旱災害。
根據氣象學家的多年觀測,中國各地的氣候型別可分為6種型別:(1)華北、東北緯度最高,夏季風雨帶姍姍來遲,匆匆而去,屬夏雨型;(2)長江中下游為梅雨型,春雨梅雨為主要雨季;(3)華南為春夏雙雨季型;(4)西南夏秋雨型;(5)西北乾旱型,全年少雨;(6)川黔全年陰雨型,四季皆多雨。比起年降水差異,月降水差異更不穩定,大部分地區80%的雨量集中在5月至10月份。
由於河流大多各行其道,各流域之間被分水嶺阻隔而得不到溝通,河水流量也就得不到相應的互濟和調控,只好聽天由命地任其行害,水多則澇,水少則旱。中國抗洪抗旱幾千年,始終沒有擺脫這種聽天由命的被動局面。
朔天運河將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長江、黃河、海河、黑河、遼河、松花江、塔里木河10大水系連成網路,可使這些流域的洪水在上百萬平方公里範圍內得以化解。比如長江中下游一旦暴雨來臨,朔天運河就將長江上游的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洪水全部截流,引至北方。這就減輕了長江中下游的壓力,不致形成洪災。北方水系,大都屬於朔天運河的受水河流,其中任何一河如遇暴雨,朔天運河迅速關閉注水閥門,並透過配套設施,或蓄水,或分流,達到消除洪災的目的。
這種河網禦洪的思路十分可貴。大禹治水,一個“疏”字,讓後人頂禮膜拜數千年。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吳越的胥溪、胥浦、蠡渚,魏國的鴻溝,秦國的靈渠,甚至隋代出現的京杭大運河,這些跨流域的水利工程,雖說也起到一定的分洪作用,但抗洪能力畢竟有限,因為它們的設計思路首先在於航運,其次才是抗洪。朔天運河將10大水系連成網路,這樣的網路化抗洪比起單流域工程來,有三點好處:
第一:大範圍調劑水量,可提高抗洪能力;
第二:汲洪濟旱,將洪水的危害因素化為寶貴的水資源,可解決旱區缺水問題;
第三:大範圍抗洪抗旱能力的提高,對於應對未來氣候的“厄爾尼諾”以及“安尼娜”現象,具有前瞻性的意義。
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約1/3的出境水,加上長江上游的洪水,共計2006億立方米的南水北調,對於赤地千里、沙海茫茫的中國北方來說,這是何等的價值?黃河的年流量,有些資料上說500億立方米,水利部公佈的最新數字為580億立方米。2006億立方米,接近於4條黃河的流量,這就是說,中國北方增加了4條黃河。這4條黃河的水,是聽憑調遣的馴順水、潔淨水,她既能給黃河流域及京津地區補充水量,又能按照人為意志流向西北、內蒙古及東北西部地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