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的是一批遠見卓識的高階知識分子。
1998年初,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張光鬥、方智遠、周光耀等135名院士,以滿腔激情聯合發出了《行動起來,拯救黃河》的呼籲書。
兩院院士指出,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中華文明的搖籃。然而,今天的黃河正面臨著斷流威脅。自1972年以來,幾乎連年斷流,且一年比一年嚴重,黃河已成為一條季節河。照此下去,不久將變為內陸河。
呼籲書說:“黃河斷流,意味著整個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正在繼續惡化。黃河斷流,嚴重造成下游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消失。黃河斷流,直接威脅著下游經濟的發展。黃河斷流,還將對中華文化、民族心理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面對這嚴峻的現實,所有的炎黃子孫都應進行深刻反思。”
呼籲書的最後一段發出了這樣的感言——
如果您是炎黃子孫,那麼,請您投入到這場拯救黃河的運動中來,從自己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
如果您是一位領導幹部,那麼,請您加強全域性觀念,發動所管轄人員積極參與拯救黃河的行動,節約用水,植樹種草,表揚獎勵。
那些模範單位和個人,制止那些由於區域性利益和眼前利益做出不利於可持續發展的一切行動。
如果您是一位編輯、記者、作家、教師、藝術家,那麼,請您發揮各自特長,告訴廣大公眾拯救黃河的偉大意義,告訴廣大公眾植樹種草的極端重要性,及時報道在拯救黃河中所湧現出來的先進事蹟和英雄人物。
如果您是一位實業家,那麼,請您在拯救黃河時儘可能提供財力、物力,以便儘快使黃河複流。
如果您是一位科技工作者,那麼,請用您的智慧去研究如何解決黃河斷流問題,儘快提出解決黃河斷流和水土流失的建議或方案。
我們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黃子孫行動起來,那麼,赤地變青山之時,便是黃河流碧水之日,偉大的母親河——黃河一定能重煥昔日光彩;那麼,今天的炎黃子孫,將無愧於時代,將無愧於後人!
郭開的朔天運河,首期工程就是“大西線”南水北調的中國水塔工程,從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等藏東南地區高程截流,調水2006億立方米,儲於青海湖,按需所供給黃河補液,補液量可達1倍以上。黃河憑藉這些玉液瓊漿,不僅永不斷流,還能沖刷河床,永不氾濫,達到根治黃河,永葆青春的目的。
“救中國”非玄奇之語(1)
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約1/3的出境水,加上長江上游的洪水,共計2006億立方米的南水北調,對於赤地千里、沙海茫茫的中國北方來說,這是何等的價值?中國北方增加了4條黃河。這4條黃河的水,是聽憑調遣的馴順水、潔淨水,她既能給黃河流域及京津地區補充水量,又能按照人為意志流向西北、內蒙古及東北西部地區。
1
自古中國災難多。《管子·輕重篇》曰:“湯七年旱,民有無釺子者。”這場大旱結束了商代的統治。周厲王末年連續6年大旱,延至周幽王仍大旱不止,致使周代消亡。《竹書紀年》載:“曉山崩,三川涸。”
往後,諸代記載越加翔實。鄧拓編著的《中國救荒史》中說:“我國曆史上水、旱、蝗、雹、風、疫、地震、霜、雪等災害,自公元前1766年(商湯十八年)至紀元後1937年止,計3703年間,共達5258次,平均約每6個月便有災荒一次。”其中,水災1058次,平均約每3年5個月便有一次。尤為嚴重的是旱災,這3703年中,共產生1074次旱災,平均約每3年4個月便有一次。這些乾旱大部分發生在中國北方地區。
最嚴重的是連續數年的乾旱。明朝崇禎五年至十五年(公元1632—1642年)間,黃河流域發生了連續11年的大旱,這是近500年來連旱時間最長、受災範圍最廣的一次極為嚴重的旱災。乾旱初期,黃河流域僅少數地區有莊稼受害和人畜饑饉的現象。後來旱區向南擴充套件到蘇、皖等省,個別地區有人相食的現象。到了1640年和1641年,年降水不足300毫米,每年五月至九月旱情加重,禾苗盡枯,莊稼絕收。山西汾水、漳河均枯竭。河北九河俱幹,白洋淀涸。這種澱竭、河涸現象遍及各地,人吃人現象嚴重發生了。1640年,晉、陝、冀、魯、豫嚴重乾旱還伴隨著蝗蟲災害和嚴重的疫災,使災情更趨嚴重。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獸皮蟲蠅皆食盡,人多飢死,餓殍載道,地大荒”。甘肅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