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想比較嚴重。婦人干政就存在著很多弊端。
1、造成道德理念的混亂
在唐朝還處於農耕經濟,農民養家餬口以男人為主,所以男人當家,這可不是因為前人不鹹不淡的說幾句類似“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句子的教育,而是當時的家庭形態使然。
朝堂之上女人主政,勢必改變以男為尊的理念。家中的婆娘可有理了,連一眾國家大臣都向女人叩頭高呼萬歲,你一個小農民還神氣什麼?
老百姓受不了大老爺們地位爭劇下降的事實,昨天還能在家指手劃腳,今天就得畏首畏尾,這樣的家庭,想不亂都不行。
道德觀念是多年的傳承,可不是短時間能扭轉的。
武則天一帝也就算了,如果持續來上幾位女皇,天下非亂不可。
2、男面首亂政
男皇帝可以養許多後宮,所以武后當政時期,也有後宮男寵。不過武則天的面首可不僅是吃軟飯這麼簡單,他們都不甘寂寞,無一例外地都走向了政治高層,成為高官。
戰國時呂后的嫪毐是長信候,武則天是皇帝,面首的官品當然要高一級,薛懷義,被官封國公、輔國大將軍,張昌宗為鄴國公,張易之為恆國公。
(嗯,國公叫得沒錯,意指國家皇帝的老公。)
可以想一想,一個70歲女人的男寵,會有什麼本領?這朝堂之上可不是討論房中術的風月場所。他們只知道攀比豪華奢侈、相官員公然索賄、或買官賣官,把官場風氣搞得一塌糊塗。
張昌宗的弟弟張昌儀任洛陽縣令,私下送賄賂求他辦事沒有不答應的。有一名姓薛的候選官員,拿著五十兩金子和要求任職的文書賄賂他。張昌儀收下金子,到朝廷後把文書交給天官侍郎張錫。幾天後,張錫把文書遺失,便問張昌儀,張昌儀罵他,說:“我也記不得了,只知道他姓薛,只要是姓薛的你就授官。”張錫沒辦法,找出姓薛的候選官員六十多人全部留下注授官職(這姓薛的夠多的啊,不排除史書有誇張的成分)。
這群男寵仗著武后的寵幸,飛揚跋扈,就算是宰相也不敢招惹他們。邵王李重潤和永泰郡主暗地非議了幾句,竟然被判處了絞刑。武后身體不行之後,薛懷義、張易之、張昌宗等人才被殺,但他們造成的損失已經不可挽回。
武后死後,這養面首的習慣卻是留了下來,太平公主、韋氏、上官婉兒等人都深諳此道。男養女,那叫金屋藏驕,但這男面首,沒有一個能安靜地停在家裡相妻教子,個個都要跳出來折騰一番。
換一個角度來考慮,如果這男面首能穩坐後宮,足不出戶、唯唯諾諾,毫無男子氣概,那也不可能得到女強人的寵愛了。
所以說,想不讓那些“小白臉子”轉入前臺,是不可能的。
3、傳位混亂
這在武后執政時期表現非常明顯,最後她把皇位傳給李顯,總感覺有些無奈(否則,自己以後入不了太廟啊!)。
依照她的本心,究竟想把皇位傳給兒子還是侄子呢?我們無從知道。但根據我的感覺,她更想把皇位傳給侄子多一些(是不是有些吃驚?)
她建立“武周”朝就是想和“李唐”劃清界限,也就是說當她成立“周”之後,把國姓從“李”改為“武”。從這個角度上看,接替她皇位的必然要姓“武”而不是“李”。
在武則天當朝時,武承嗣、武三思等多行不法行為,以武則天的精明當然有所瞭解,但她從沒有采取真正的處理措施。而李姓王爺,別說違法亂紀,就是私下發幾句牢騷,也是被砍頭的命運。看來當時武則天已經起了滅絕李唐的決心。
從武則天的性格來看,她是心狠手辣、天性涼薄之輩,根本不受親情所羈絆。當她還是妃子時,為了誣陷太后殺人,就把自己的女兒搦死;當她當了皇帝后,為防皇位旁落,就把自己的兒子*死。傳子傳侄對她來說關係並不大,但如果想成為“周”朝的第一帝,就必須把位子傳給能保持“周”持續下去的人。所以她才賜自己的兒子姓“武”。
“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武則天在臨死之前,如大夢初醒,知道民意不可違,建立周朝,只是南柯一夢,無奈之下把江山重新交回李姓手中。
不僅是武后,在那個時代,無論是韋氏、安樂公主還是太平公主如果榮登大寶,都會遇到這種困難,都會造成朝廷的動盪。
即使她們不能成為皇帝,但由於參與了帝位的爭奪,破壞了正常的規矩。但無數人紛紛無措的站隊、押寶,造成巨大的內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