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流,又怎麼會被玄宗輕易拿下。尤其是玄宗在誅殺其黨羽常元楷、李慈等人,當時並沒有抓住太平公主,太平公主逃入山中,三天後才返回來。在這三天內,太平公主也沒有采取任何行動。這一些看起來都不正常。
有一種猜測說法,太平公主並沒有謀反的意思。否則,以她在朝中如此大的聲望,不可能輕易就被李隆基平定。就算是玄宗佔了大義的名分,但朝中近太平公主的官員都知道,一旦太平公主倒臺,自己也會身首異處,長刀加頸,也總得反抗一下吧。但太平公主在失蹤的三天內沒發出任何號召,反倒是留給了玄宗足夠的時間處理朝廷內部人員。
玄宗除掉太平公主,坐穩皇位的這一年,郭子儀已經17歲了(按照舊曆的習慣,此為週歲)。在現代,17歲還上著高中,什麼事也不懂。但在古代,這已經到了結婚年齡了(唐代貞觀令要求男子二十歲結婚,但實現上大多不到此年齡就結婚了,所以玄宗期間又定為男子十五歲即可結婚)。17歲的郭子儀已經能夠以一種成人的眼光來看待世界。
從705年中宗繼位,到713年誅殺太平公主,這8年的時間裡,朝堂之上一直血雨腥風,“城頭變幻大王旗”。郭敬之身為官員,肯定也會受到上層權力變動的波及,郭子儀從父親那裡也知道一些爭鬥的內幕。他從朝廷的變動中,看到了陰謀、血腥、睚眥必報、你死我活;有些人為了權力可以不顧道義、不顧親情,在他們眼中,只有利益;小小的猜疑,可以引起巨大的殺戮;些須的利益,可以造成朋友、親人的背叛。多少正直的大臣,因為仗義執言而身首異處;多少的奸佞小人,因為溜鬚拍馬而身處高位。
可以說,日後郭子儀處在朝堂之上,小心翼翼、戰戰兢兢、誰也不得罪性格的養成,和這一段的觀察和思索不無關係。,
郭子儀默默地感受著時刻張開血盆大口無情吞噬生命的朝廷,靜靜地觀察著下一步的變化。
第十章 婦人干政之禍
唐朝是個“婦寺干政”比較嚴重的朝代,“婦”是指女人,“寺”不是指和尚,而是宦官。“婦寺干政”的分界線,就是唐玄宗。在玄宗之後,是“寺”干政,在玄宗之前,主要是“婦”來干政,這股潮流,則是武則天引起來的。
武則天在位期間,雖然把政事也搞的不錯,但更多的是依靠“貞觀之治”的老底子,她本人算不上勵精圖治、英明神武,並且還不時有些看起來莫名其妙的行為。
比如非得把一年從十一月開始,把十一月稱為正月,然後才是臘月,第三個月才叫一月。
再比如亂改年號,從高宗生病,武則天開始把持朝政起(顯慶二年),到中宗二次登基,除去李顯、李旦第一次當皇帝在位的時間,共37年,年號用了27個,有時一年就兩年號。弄得我一看見武后期間的年號就頭大。
(多少年後,兩老漢相逢,甲問:“老哥,看您高壽,哪年生人啊?” 乙捋著鬍子道:“我是神功元年的,兄弟你是哪年生人啊?”甲笑了:“我是萬歲通天二年的。”乙高興地說:“咱倆差不多啊,那是你大還是我大呢?”………“這個?”甲撓起了頭皮:“這個我也記不清神功在前還是萬歲通天在前了,我是丁酉年的。”………“咳,原來咱倆一般大啊,都和當朝汾陽王郭子儀令公同一年的,都怪這則天皇后這老女人,起這麼多年號,都讓人記不住年紀了。”)
當然,最令人不解的就是傳位之事了,搖擺來搖擺去,一會兒想傳“武”,一會兒想傳“李”。
武則天帶給大唐最大的壞處就是讓一部分人的心態失衡,僅以李家人來看,就有:
李顯,讓他母親給嚇怕了,變得有些心智不足,最後被妻女毒死。
李旦,面對親人(武則天曾殺死數十位有可能對她地位有影響的李姓王爺),患得患失,面對妹妹和兒子的爭權奪利,沒有能力進行約束。
太平公主,總是想當一位女皇帝,能手握大權,干涉朝政仍嫌不足,最後身敗名裂,在家中自殺。
韋氏,以武后為偶像,也曾學習到武后輔佐高宗的地位,但在朝中無原則的排除異已、擾亂朝綱,被李隆基所殺。
安樂公主,想當一回女皇帝,實則愚鈍,最後被李隆基所殺。
另外,中宗太子李重俊、少帝李重茂都是婦人干政的受害者。
站在男女平等的角度,女人當政也沒有什麼,武則天當政時期就比大多數男皇帝幹得出色。但由於當時的觀念與現在不同(就算是現在,你看看中央有幾位女士?),以男為尊的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