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前雪的心態,有沒有煙硝的戰爭,都由此而起。不過,對地球村抱有希望,比渴望烏托邦更天真。
更危險的是,金融風暴下,鼓勵消費,促進內需,以彌補出口減退的損失,也是一件危險的事。產能過剩,就透過調控,鼓勵消費。除了必需品,也很難避免一些無謂消費與奢侈性消費;僥倖的是花不花錢由自己決定,防不勝防的是花錢買滿足的*,又多了一個誘惑與藉口。我們還是繼續別無選擇似的,採用消耗地球資源的方法來救經濟,救回經濟,最後還是窮得只剩下錢。
在貧富懸殊情況嚴重到接近臨界點的關頭,這樣說,當然是不合時宜,難以入耳的。不過,最近看過一個*的清談節目,卻更不合時宜,那題目竟然是:得到了稅務優惠等等政策的好處,錢袋脹了,不配合號召消費,是否不夠愛國!平常很少用上感嘆號,因為怕太過做作,太煞有介事;但遇上太荒謬的現象,豈一個感嘆號了得?
txt小說上傳分享
觀小巫而小大巫
一定要用“驚”聞來形容望夫石入選為選而選的“七大自然奇蹟”。那一億多歲,巧合給風化得像人形的花崗岩群有怪莫怪,我不是像地質專家們所說的:望夫石能中選的話,未免“太過誇張”。我只是驚訝於由大自然之手雕刻的一石一山一谷一樹,竟因不夠自然才成為奇蹟;而奇蹟也要選舉一番,據稱還吸引到上億網民投票。
選吧,比吧。中大教授對地貌岩石研究了那麼多年,原以為能自然而然看“奇”既出於自然天成,誰更奇又何不順其自然,放過山光水影,不言高下,平分秋色?教授還教會我們望夫石比起美國大峽谷是小巫見大巫,而且香港萬宜水庫到果洲群島的酸性火山岩柱的節理更值得入圍。
究竟要罕見到什麼程度才算大巫,大到讓人嘩嘩連聲的,也不過落得到此一遊,拍下人在前大巫在後的照片。這,算不上大巫;倒是讓人想到人的渺小,面對大自然而生謙卑心,即使小如一葉蓮之生滅,也絕非小巫。
自然奇蹟自然引人入勝,只是那個奇,還有雄奇、精奇、險奇、怪奇之別。分一下,比一下各種奇景之境界,比入不入圍更有意思。奇在人總要得出七大十大,還要最奇才有興頭,引人入勝變成走火入魔,那些奇石奇樹奇峰,都因人從大自然找到像由人造出來的樣子而稱奇。
人的匠氣到了無斧鑿痕跡,有了與天比高的*,會得到“巧奪天工”的美譽,倒是真正的天工,一定要露一手斧鑿奇痕,才讓人類看得上眼。
連自然風景都難逃選舉,怪不得景點都叫“勝地”。我曾寫過錯別字,寫成“聖地”,天地沒有儒家“仁”的觀念,當然更不會有“聖”的光環。光環都是由好奇好鬥的人加冕,風景有沾了名,取了勝,加起來就成“名勝”。
有名有姓的勝景,如果讓遊客從大自然大風景得到的是視覺感官的滿足,該替黃山的松樹不值,還是替觀光客可惜?為了這些大巫,多少人忽略了不用飄洋過海的小巫?
蓮葉每早都在收集朝露,睡蓮比較自量,收集到受不住就垂頭卸下重量,把露珠還給水池,如是迴圈往復,順從自然,一點都不稀奇,卻可以是最平凡又最有看頭的景象。看過這自然現象而看不出什麼來的,還是興奮地排隊去看長得像對連體嬰的連理樹好了。
我所不能瞭解的事
我所不能瞭解的是,排隊搶購一個名牌的環保袋,是為了上面印有這並非一個塑膠袋,可以在穿梭大街小巷扮一個人肉宣傳牌傳播環保意識;還是為了鍾愛那個品牌有如此特別的產品推出,不擁有不甘心。
按理,誰沒有一兩個外貌見得人的非塑膠的購物袋?為了是那牌子而多買一個,又有多環保?塑膠沒錯是幾百年都不能在泥土中消解,但就算是一個棉質的產物,也佔用了耕地,減少了生產糧食的資源,兼讓森林面積繼續縮小。那個品牌的環保袋,是否為了宣揚環保而以不環保為代價?
我所不能瞭解的是,為什麼很多光碟都已有一層透明膠紙包裹著,證明此是新貨,為什麼零售商販還是要在外面多加一個黏貼式膠套。這還意猶未盡,即使你只買一大部電影回去,也會再給你一個膠袋帶回家。我想問,肯接受那膠袋的人沒有更大的揹包隨身嗎?沒有的話,拿著那一兩重的光碟會弄壞了手指骨頭,須要挽著袋子才能把它安然帶回家嗎?可惡在那種小小無辜的膠袋,完全沒有再用的價值,難道你把它儲起來,每個袋一張名片嗎?
很多書也一樣給膠套封起來,當然是怕人翻揭到殘舊;但給買回去的書早晚得翻出看過的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