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頁)
曾在圓明園內居住的幾位皇帝)認為,要找回那些值錢的東西,這樣做並不是個好辦法,因為很多東西都因此被埋在地下或乾脆被毀掉了。嚴刑峻法並未能阻止偷竊行為在疏於保護的圓明園裡長期肆虐。其實,在大火過後,圓明園並沒有完完全全成為廢墟。正如樊國樑所肯定的那樣,園內還有一些精美完好的遺存。他說:“有些建築損害程度很小,樹木、花甕、石橋、欄杆、大理石柱仍點綴著各個花園。從此以後,一切都消失了,要麼被看守賣掉,要麼被人們偷走。他們砸碎大理石雕塑取走其中起聯接作用的鐵件,伐倒樹木用來燒火取暖,賣掉了磚石以及琉璃瓦,總之幾乎所有的東西都不見了”。
就這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圓明園各處建築中所有能移動的東西,諸如裝飾物、傢俱、門窗等都蕩然無存。幾年之後,外國使節在北京建立了常駐機構,這些物品中有相當一部分又重新現身。圓明園內流出的精美玉器、象牙製品、寶石几及其它各種寶貝,被兜售給歐洲的愛好者,似乎沒有一日曾間斷過。
第十六章 法國人見證的洗劫(27)
樊國樑認為,中國的窩贓者撿了大便宜。他解釋說,英法聯軍計程車兵急於賣掉手中的戰利品,因為他們不認識銀錠,所以只收大洋。北京市面上大洋的價格急劇上升,竟達到每枚12法郎以上。儘管中國當局對窩贓者以死罪論處,大部分贓物還是流入中國人之手。於是,很多年間,北京的商人們不斷地向收藏者兜售這些文物。有的人因此喪了命,但很多人從中發了財。
圓明園的賬目和物品清冊毀於大火,所以根本無法統計到底有多少金銀、珍寶和古董化為烏有。清朝廷從未正式公佈損失情況。不過也有一些精美的遺存逃過了火劫。
損失到底有多大呢?
羅亨利,額爾金的私人秘書,在其1869年初版《1860年對華遠征諸事件記述》中,竭力掩蓋圓明園大火的後果。這倒不難理解!毀滅圓明園引起的憤慨,已經傳遍整個歐洲。羅亨利深知,這段歷史對英國來說既十分敏感又不大光彩。他信誓旦旦地說,大火沒有毀壞任何藝術品或文化財富!也沒有一冊珍本圖書或手稿被火吞沒!卻避而不談化為灰燼的建築瑰寶、蕩然無存的座座園林……。不要忘記,羅亨利本人無疑也參與了對圓明園的洗劫,他從1861年5月起就開始出售從中國帶回來的東西……。
1872年,即圓明園毀滅12年之後,歷史學家亨利·高第有機會參觀“額爾金留下的廢墟傑作”,並親眼驗證了災難的深重程度。他描述令人心碎的荒涼景色時說:
“最令人傷心的是這尊銅製佛塔,它坐落在橫七豎八的高大石階頂端,周圍也盡是夷為平地的亭臺樓宇。低處靜靜的湖泊裡,開滿了荷花,橫臥著一座高大的石橋,與岸邊滿目瘡痍的景色形成了鮮明對照”。
1873年,舒紫描寫他到達圓明園時的情景:“我們穿過兩個堆滿建築廢料的院子,走進圓明園。幾株已成焦炭的樹木仍然矗立在那裡,似乎是在說明,這座離宮是被一場大火毀滅的”。
同一年,塔克西爾·德洛爾在他的名著《第二帝國史》中提到“這座中國建築傑作的毀滅”:“……所有這一切在今天只剩下一堆堆蝕跡斑斑的焦土和瓦礫,圓明園的大門仍由兩個銅獅子鎮守著,它們由於過於笨重才沒有被搬走”。
旅行家和攝影家約翰·湯姆遜繼畢託之後,於1872年也給恭親王拍過肖像。他在1877年出版的一本書中,描寫見到的圓明園廢墟的情形。他著重描寫廢墟面積之廣,和他的悵恨之情:
“……我們一走進圓明園,一大片荒涼破敗的廢墟就映入眼簾。昔日裝點著中國最壯麗景觀的一塊塊大理石、一座座雕塑,如今倒臥在荒草叢中,瓦礫堆上。也仍有幾座建築,抗住了侵略者的破壞,抑或是如人們所期待的那樣,因其精美而免遭毒手。在這些建築中,就有一座橫跨荷塘的十七孔石橋仍完好無損。遠遠望去,萬壽山(今日頤和園內)上的高大廟宇也在火紅的夕陽映襯下,呈現出完整的輪廓。它的腳下,滿地都是聯軍大肆破壞期間毀掉掀倒的塑像和佛塔的碎片。這裡僅剩的遺存已足以使我們想象得出,建設這樣一座皇家宮苑所必需的人力和財力是無法計算的。圓明園就這樣化為焦土。對一次中止條約的舉動,竟以如此野蠻的方式實施報復,真是不幸”。
在約翰·湯姆遜拍攝的一張照片中(見《中國》CHINE1860…1912),我們還能看到圓明園中一座被遺棄的漂亮樓閣。它矗立在白色大理石基座之上,銅質的門窗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