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2/4 頁)
根本沒有道理!實際上,如果事情僅限於揭露英國對九龍的佔領,或者是中國人向英國人賠款的數額,那麼這個事實早就為人所知,尤其葛羅本人更是一清二楚。所以高第認為這個案子已經得到平反昭雪。
。 想看書來
第十六章 法國人見證的洗劫(34)
鬧得沸沸揚揚的“雙重條約”事件,應該把它算在埃裡松伯爵反英偏執狂的賬上呢?還是簡單地歸結為當事人以揚名天下為目的的“媒體炒作”?還有就是為了推銷他的書……。
1875年,亨利·諾利斯(格蘭特將軍筆記的編者)就英國1860年對中國的遠征做了一個出色的總結。他的狂妄傲慢是那個時代英國帝國主義的典型代表:
“我們可以認為,1860年對中國的戰爭取得了完美的結局,是英國發動的歷次‘小型戰爭’中最成功的一個。戰役進展順利,沒有出現任何錯誤。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中國人連吃三場敗仗,部署了中國主要防禦力量的強大的大沽炮臺被我攻陷,中國的首都在侵略軍大炮的威脅下被迫投降。投入的費用相當巨大,但與以往歷次戰爭不同,投入所取得的回報令人滿意。我們為英國商人贏得了在整個帝國境內的行動自由。我們向文明世界保證,外國人從此免受中國強加的壓迫和野蠻待遇。我們對中國人的自尊心給予了致命的打擊,正如經驗向我們表明的那樣,中國終於懂得,它是無力與我們歐洲各國抗衡的。最重要的是,我們得到了《北京條約》,該條約已顯示出,其各項承諾遠比此前各條約更具永續性”。
諾利斯接著說:“假如我們沒有發動這場戰爭,那麼我們就無法維持在華各商埠的利益。無論是私人產業還是人的生命都不會受到尊重。並且,如果我們和解的姿態和談判的請求被中國人視為軟弱的訊號,那麼終有一天,我們將被迫離開這個國家。最後,在我們法國盟友的協助下,在藉助武力的情況下,我們為文明世界贏得的利益並不少於我們為自己謀得的利益”。應該指出,諾利斯重拾吳士禮(其書出版於1862年)的論據,而且幾乎使用了同樣的字眼,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勝利結局洋洋自得。
出於好奇,我們再引用一段美國傳教士羅伯特·格羅沃的評論。他的《全球傳教使命的程序》於1924年初版,至1960年多次再版。
書中竟然寫道:
“鴉片並不是戰爭的真正原因,它只為戰爭提供了機會。真正的原因是中國政府自命不凡的傲慢,對條約所規定之各項義務的極端蔑視,對貿易的嚴厲限制,以及它對外國人實施的殘暴和侮慢”。
1864年,太平天國軍隊被查爾斯·戈登和他率領的“常勝軍”剿滅。弗朗索瓦·萊熱談到這一連串前因後果所包含的諷刺時說:“英國,一個歐洲的新教國家,不得不用左手鏟除了它用右手播下的種子結出的果實”。他還認為這將對西方人的聲譽產生影響:“西歐的進步力量,一邊連續以沉重的打擊撼動滿清王朝的根基,一邊又把它從一場顛覆革命中拯救出來,使它苟延殘喘,以便繼續從它身上最大限度地攫取好處。這一事實,隔幾代人的時間再去看,將不會提高歐洲的聲譽……。我們想給中國當局一個嚴厲的教訓,把他們的優越感和高傲自大打得粉碎,我們做到了,併為此洋洋自得。我們幫助他們打敗了太平天國,賺取了他們的感激,我們也為此洋洋自得”。
這個時期,長江開放了。英國人控制了對華貿易的八分之七。英國、印度和中國間的貿易總額超了一億英鎊。從印度出口到中國的鴉片從1859年的五萬九千箱上升為1879年的十萬六千箱,整整翻了一番。值得一提的是威廉·格拉德斯通,1840年曾極力反對鴉片貿易,此時已在印度賺了大錢,高興得忘乎所以……。1856年至1888年,出口到中國的棉布翻了兩番,達到四億米。
對中華帝國來說,1860年的慘敗在國內也產生了嚴重後果。西蒙·萊斯(皮埃爾·裡克曼)一針見血地指出:“……外來侵略使整個國家慘遭劫掠,引起了一連串劇烈的騷動、混亂和革命,他們至今還沒有擺脫”。所以,對中國來說,第二次鴉片戰爭絕不是一個歷史的小插曲。
此外,中國還被迫向外國割讓國土。一部分滿洲割讓給俄國,九龍割讓給英國。還要在開放的商埠賦予英、法、美(但也包括德、意、比等國)包括治外法權在內的種種特權。這一制度使得在中國領土上的英國和法國僑民不受中國法律約束,只受各自國家領事機關的法律管轄。中國還被迫同意外國的外交機構常駐北京,接受鴉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