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1/4 頁)
康奈���械惱秸���猩跽擼�鞘且懷∥�擻⒐�陀⒐�倘說睦�媯�圓豢篩嬡說難黃�騁孜�康牡惱秸��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十七章 英國人見證的洗劫(1)
戰爭歷來有掠奪。這是令人悲哀的歷史事實,它可追溯到遠古時代。這種老生常談值得重提。歐洲國家的歷史(不單單是殖民歷史)充斥著大量的掠奪事例和情節,以至於掠奪最終成為一種傳統,對掠奪的東西還其美名曰戰利品。
歷史學家拉塞爾·張伯倫甚至有一本關於掠奪的專著。他從英國人在整個十九世紀對黑非洲犯下的搶劫罪行?,寫到對希臘的大理石雕像和對埃及珍寶的掠奪。作者對拿破崙·波拿巴的掠奪“戰績”也多有涉及。他還引用了十六世紀一個叫帕基諾的羅馬人的兩句詩,結尾處於無意間形成的文字遊戲卻饒有趣味,也頗帶先兆性。詩云:
“法國人,個個都會偷呀,
不是人人,而是一大把”1
法語裡只有一個說明掠奪、搶劫、劫掠、劫奪行為的名詞?,確切地說就是“Pillage”。此外還有“saccage”,它含有損壞、毀壞的意思,或者是“sac”,它還帶有因破壞而成為廢墟、成為荒蕪之地的意思。
現在來看一看我們的利特雷大辭書關於“pillage”一詞的定義:
—掠奪、搶劫、劫掠、劫奪的行為,或是這種行為造成的破壞;
—舊時海洋方面用語。“pillage”指的是從敵人那裡得到箱櫃、禽獸、銀幣等價值達30利弗爾的戰利品;最重要的擄獲物稱為“butin”;
—利特雷大辭書還說,軍隊士氣之所以振奮,其中的原因還應包括可望搶劫。拿破崙一世不得不容忍他的軍隊在有機會時進行掠搶劫,儘管他對此極不情願接受。拿破崙一世以此“買通”他計程車兵遵守紀律。
英語中的相應詞彙是plunder,pillage,booty,spoils。但是,隨著十九世紀英國人在非洲和亞洲發動殖民戰爭,他們增加了兩個詞彙:looting(掠奪、搶劫、劫掠、劫奪)和loot(戰利品)。Loot一詞來源於印地語(興都斯坦語)或者梵語,其源於印地語並不偶然。依歷史學家詹姆斯·赫維亞(美國北卡羅裡那大學)所說,它意味著建立殖民帝國為勇敢和喜歡冒險的征服者提供某種機遇。此後,loot一直吸引著那些志願者帶著承諾或者至少是希望去利用這種機會。
在搶劫行為受到軍事長官申斥和禁止但卻又阻止不住的情況下,軍隊有時就會發生違紀現象。於是,人們迫不得已容忍了無法避免的事情。英國人歷來奉行實用主義,他們因此而想到使殖民戰爭在道義上合法化,同時編制出各種有關搶劫的規定。這樣,在已頒佈的法規的名義下,一種純粹的搶劫行為就變成合法的戰爭佔有。
1860年遠征的整個過程中,各種搶劫行為司空見慣。在芝罘登陸時,法國人肯定是首先放任搶劫的。北塘登陸時搶掠行為又有發生,稍後是新河,再後來是河西務。但是,戰爭中的第一場大規模搶劫是9月18日在張家灣發生的,英國人、錫克族人以及廣東的苦力是肇事者和責任人。幾乎可以說是圓明園大搶劫之前的一次總演練……
是誰洗劫了圓明園?誰是破壞屬於中國同時也屬於全人類的這一遺產的罪魁禍首?誰犯下了這歷史性的滔天大罪?
美國曆史學家卡羅爾·麻倫發現,有法軍和一些英國軍官卷進去的這場“野蠻的狂歡”,後來受到非常激烈的抨擊,以至於“一種強烈的掩蓋事實真相的傾向”佔據上風。說實在的,要把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都考慮在內的確很困難。
直到現在,這仍是個敏感的問題,因為英國曆史學家繼續把球踢到法國一邊。1861年從中國遠征回來,不管在倫敦還是在巴黎,這個問題就引起了爭論。正如保羅·瓦蘭所說,當時英國的大眾報紙,英國期刊《英吉利日報》猛烈地批評法國軍隊。1874年,由於弗利上校的見證文章,英國媒體又重提這個問題。弗利上校肯定地說,搶劫在孟託邦將軍10月7日清晨和中午兩次巡訪圓明園之間就開始了。這看來是確實的(參見瓦蘭的見證文章)。
埃裡松伯爵1886年出版的那本書,力圖確定責任問題,竭力為法國人辯解、為法軍最高指揮官開脫。
第十七章 英國人見證的洗劫(2)
另外還存在一個問題:是誰先動手?一切都讓人以為是法國人首先動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