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丹東市,描述、吟詠大孤山的文章也頗有一些,儘管其中不乏溢美讚頌之詞,但也無可厚非——人同此心、情同此理,誰不說自己家鄉好呢?何況從地理學的角度上說,臨海孤立、平地獨聳的大孤山給人的感覺:也確乎是“獨、高、雄”、闊大、神奇,其座落方位及其形勢也確乎是“勢雄者大,位貞者孤,藏美不言,臥精不群”;就此而言,怎樣說大孤山也不算過分;但把大孤山說成是《紅樓夢》的搖籃,是否有點一廂情願了呢?
筆者第一次見到曹祖義,是在一次有關方面為其《紅樓夢》研究文章專門召開的、有丹東市和東港市有關方面人士參加的研討會上,此前是隻聞其名未見其人(且還不知道與其住在一棟樓裡)。大概因不善於語言表達,在這次會議上,曹祖義對自己的研究文章及其觀點,並沒能給予條理清晰分明、言詞準確透闢、邏輯周至嚴密的闡述。這次會議,筆者的最大收穫:只是見到了(認識了)曹祖義並拿到了其《薛寶琴十首懷古詩“解味”》和《<;紅樓夢>;的搖籃——大孤山》(上篇)的列印稿(同時也知道了與其住在一棟樓裡)。
嗣後,便在心存疑惑中拜讀了這兩篇文章——此前,筆者不但與同住一棟樓的曹祖義對面相逢不相識,更沒讀過其隻字片語。如果說,在拜讀這兩篇文章之前,筆者的心態是矛盾的——在對其從事《紅樓夢》研究很是感佩的同時,又對其文章《<;紅樓夢>;的搖籃——大孤山》這一觀點不敢貿然認同。那麼,在拜讀了這兩篇文章之後,筆者原本疑雲密佈的腦海就開始有了一線光亮了。特別是曹祖義的《紅樓夢》研究文集《<;紅樓夢>;與大孤山》,被列入本次東港市即將推出的六卷本大型叢書中,筆者不揣淺陋作為其文集的責任編輯,有幸系統的閱讀了其全部研究文章,並多次與其作了相關的交流——對其《紅樓夢》研究從感性到理性、從觀點到方法有了較為系統的瞭解。於是,《紅樓夢》和大孤山這兩個原本被認為不搭界的名字就成了閱讀曹祖義《紅樓夢》研究文章的關鍵詞——也就是說:在曹祖義的《<;紅樓夢>;與大孤山》中,無論其對研究的方式和視點作怎樣的闡述、對提出來的觀點作怎樣的論證,最終歸結到一起的都可以用一個石破天驚的話題來概括——《紅樓夢》是在大孤山寫作的,大孤山是《紅樓夢》誕生的搖籃。
《<;紅樓夢>;與大孤山》共收入《紅樓夢》研究文章八篇,約16萬字,是1985年至今二十餘年曹祖義涉足“紅學”的心血結晶,其核心觀點和研究成果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首先是分析總結出了《紅樓夢》文字的結構形式:
即透過對《紅樓夢》文字的全方位、多層面、立體的關照、分析、研究和論證,得出了一個有別於紅學界以往的既定的核心觀點,認為:“《紅樓夢》是一部以小說為載體的歷史和文體解讀並存的著作”。即《紅樓夢》文字的表面文字是講述小說故事,在小說文字的敷設鋪排和故事的編撰演進中隱寓著歷史、隱寓和暗示著文字解讀的方式。具體說來,這一核心觀點認為——
在小說的層面上:透過文字和故事本身,我們不僅可以品味到《紅樓夢》作為漢語言文學寶庫中瑰麗的明珠的藝術魅力,也可以獲取《紅樓夢》展示當時封建社會真實面貌、揭露封建王朝統治者及其官僚們生活的奢侈和醜惡、反映勞動人民遭受的苦難和壓迫、表現青年男女爭取愛情自由的理想和願望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同時,透過文字和故事本身,更可以得到曹雪芹在語言文字的運用上、小說情節和細節的設定上以及人物形象、性格的塑造和刻畫上——神奇超拔的創作功力所給予我們的豐贍深摯的藝術享受。
在史實隱寓層面上:藉助小說的文字和故事,在調動漢語言文字的特有功能的前提下,既透過豐富精緻的語言文字,表述了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又巧妙地透過語言文字中暗設的密碼,完整地隱寓了曹家自明末到清&;#8226;乾隆初期一百年來的悲歡離合、興亡盛衰的歷史和家族存在的淵源。
在文字解讀層面上:藉助小說這個載體和脂硯齋的批語,把小說文字的文體構成、藝術表現手法、解謎方法等隱寫在其中。這種在小說文字中融入文體論述的形式是曹雪芹的天才創造,也是《紅樓夢》區別於其它小說的一個重要標誌。採用這種文字構成方式的目的在於使讀者掌握“解味”的鑰匙,得以邁進“紅樓迷宮”,真正讀懂和全面瞭解《紅樓夢》的文字真諦。
其次是在確認《紅樓夢》文字結構形式的基礎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