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03年10月到現在(2005年8月)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所謂“統推”的來歷,大致如此。
但問題不在於或並不完全在於話怎麼說,更在於事怎麼做。雙流和都江堰、郫縣、大邑、龍泉四個區縣一樣,是要打頭陣的。領得將令的冷剛,究竟怎樣不負厚望?一馬當先的雙流縣,又究竟怎樣破門而入?
。。
尋找突破口(2)
冷剛說,這個事情,開不得玩笑,打不得馬虎,先得想清楚了再做。過去我們很多事情,決心不能說不大,力度也不能說不強,但是效果不佳,可以說是“投入不少,動作不小,解決不了”。為啥子呢?就因為沒有想清楚。比如扶貧,在我看來是越扶越貧,錢沒用到關鍵地方嘛!所以回到縣上,我們領導班子就開始著手研究這個問題。首先是從農村著手,把農村問題的關鍵抓住。
我問,你們認為農村問題的關鍵是什麼?
冷剛說,是農民與土地的關係沒有處理好。作為雙流縣來講,第一輪承包和第二輪承包,南方和北方不一樣。我們農民是按照平均主義大鍋飯的思想來進行分配的,好壞均攤,肥瘦搭配,因此承包的土地是零星分散的。比如煎茶鎮老龍村九社的一戶農民牛澤成,一家四口人承包土地12畝,分成46塊,最小的一塊栽不下三窩苗。土地的零星分散制約了農民增收,無法進行規劃種植,無法產生規模效益。我們農民的素質本來就不高,對市場的應變能力非常差,如果還地少人多,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就非常困難,農民增收就非常緩慢。你想嘛,一畝地養十個人,和十畝地養一個人,哪個效益好,吃得飽?就是瓜兒(傻子)也算得清。我們成都的情況是什麼呢?全市農民的人均耕地面積是畝,你就是種黃金也富裕不起來!
我問冷剛,你的意思是說,要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民增收,就必須徹底改變農民和耕地面積的比例,減少束縛在耕地上的農業人口?
冷剛斬釘截鐵,對,必須“精簡農民”!
精簡農民?從來只聽說過精簡機構、精簡幹部,沒聽說過精簡農民的。於是催他快講。
冷剛說,我們的想法,就是要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進入第二、第三產業,他們才能富起來。你看那些發達國家,哪有一大堆人種一小塊地的?當然我們不能學美國南北戰爭之後的做法和英國的“圈地運動”。美國的做法是每1公頃土地交1美金,連續種植3年,土地就屬於自己的了。這個在我們國家行不通。英國把農民從土地上趕出去的做法是比較血腥的,也不能學。但是必須把農民最大限度地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我在全市領導幹部大會上講,我們成都耕地面積萬平方公里,頂多用100萬人去種就足夠了。但是我們卻有680萬農民,太多了,非精簡不可。這680萬,近幾年已經轉移了200萬,還有400萬。扣除100萬老人養老,100萬娃娃上學,還要轉移100萬。如果我們把300萬交給管工業的,100萬農民給第三產業,100萬娃娃歸管教育的,100萬老人安置好,這680萬農民就弄完了。到那個時候,農民想不富都不行。
我明白了,這是兩個方面的效益。一方面是農民從土地上轉移出來,人均土地收入提高了,另外在第二、第三產業上又掙了一部分錢,收入就會成倍上升。
但在冷剛那裡,事情卻還沒有完。
冷剛說,光是“精簡農民”還不夠,因為農民不會經營呀!現代農業,只會種地可不行,還要會經營,還要成規模,還要搞科學種田、技術革新。我們這萬平方公里耕地,金貴得很,不能交給那100萬農民按照過去的方法去耕種,今天整點茄子,明天整點黃瓜,挑個擔擔兒到鎮上叫賣。那是脫不了貧致不了富的。要讓有錢的人、善於經營農業的人進行規模經營。所以我們提出第一個“集中”,就是“土地向經營者集中”。
我問,土地向經營者集中,又有什麼好處呢?
冷剛說,經營者一旦承包,就是幾十畝甚至幾千畝,這就有規模。經營者懂得經營,根據市場需求來生產,這就有效益。農民出租土地,按股分紅,這就有收入。何況他們不再束縛在土地上了,還可以外出打工。不願意外出的,也能給經營者打工,這樣又多一份工資收入,土地和人的效益都提高了,豈非兩全其美?
我承認,是兩全其美。
冷剛說,所以要最大限度地把農民從土地上精簡出來,而且精簡出來的農民還要向城鎮集中。為啥子呢?因為你不讓他向城鎮集中,你讓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