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部分(第3/4 頁)
到大陸的夙願。
1987年,臺灣《聯合報》的主編採訪年過85歲的梁實秋,問他:“您對已過去的八十五年有無遺憾?”梁實秋列舉了五條憾事,第五條為:“陸放翁‘但悲不見九州同’,我亦有同感。”再問:“現在您最希望的事是什麼?”答:“如今我最希望的事只有一件:國泰民安,家人團聚。”
【魂歸】
1987年大年初一,梁實秋吃飯時不小心,咬掉一顆門牙,雖是假牙,但大年初一便“老掉牙”,讓他心裡很不自在。
這年,他請人算了一卦,後來對人說:“卜者謂‘八十六是一關’,我正在過關。”
1987年11月1日晚上,韓菁清出門做頭髮,梁實秋突然感到心臟不適,他趕緊撥通兒子梁文騏的電話說:“快來,心臟不好!”梁文騏迅速趕到,但他初到臺灣,對臺北不熟悉,只好寫了一張字條問梁實秋:“哪兒可找到醫院?”梁實秋已不能說話,只能搖頭。
幸好韓菁清及時回來,將梁實秋送到醫院。醫院雖發了病危通知,醫生卻認為問題不大,住一兩週便可以回家休養。但梁卻對自己的病情不樂觀,他對妻子說:“菁清,我對不起你,怕是不能陪你了!”
11月3日凌晨,梁實秋的病情惡化。到早上7點多,梁實秋全身扭動起來,樣子很是痛苦,他打著手勢要來紙筆,抖顫著狂亂寫道:“救我”,“我要死了”,“我就這樣死了!”……先後寫了五次。當時小量的輸氧已經不夠,梁實秋一度窒息,最後,他一把拉開氧氣面罩大叫道:“大量的氧氣,我要大量的氧氣!”此時,醫生終於同意大量輸氧,但隨即便發現,病床床頭牆上大量輸氧的氣源不能用,於是只能拔下小量輸氧管換床。大家手忙腳亂地忙了五分鐘,就在這五分鐘裡,梁實秋停止了呼吸。
遵照梁實秋的遺囑:“覓地埋葬,選臺北近郊墳山高地為宜,地勢要高。”韓菁清將梁實秋的墓址選在臺灣淡水北新莊北海公園墓地。墓地很高曠,舉目四顧,莽野蒼蒼。在解釋梁實秋為何選擇高處築墓的原因時,韓菁清說:“為的是讓他能夠隔海遙望魂牽夢繞的故鄉。”
【思憶】
方令孺這樣寫梁實秋:“餘與實秋同客北碚將近二載,借其詼諧每獲笑樂,因此深知實秋‘雖外似倜儻而宅心忠厚’者也。實秋住雅舍,餘住俗舍,二舍遙遙相望。雅舍門前有梨花數株,開時行人稱羨。冰心女士比實秋為雞冠花,餘則擬其為梨花,以其淡泊風流有類孟東野。惟梨花命薄,而實秋實福人耳。”
梁錫華在《一葉知秋》中評論梁實秋說:“他有胡適先生的溫厚親切,聞一多先生的嚴肅認真,徐志摩先生的隨和風趣。”
梁文薔在想念父親時,這樣說:“他喜歡大海,看老虎,看櫻花,吃棉花糖。太陽西下了,我們孩子們還玩不夠,爸爸便一個一個追我們……”
余光中對梁實秋的印象是:“他的談吐,風趣中不失仁藹,諧謔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國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機智,近於他散文的風格。他的前額顯得十分寬坦,整個面相不愧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加以長面隆準,看來很是雍容。這一切,加上他白皙無瑕的膚色,給我的印象頗為特殊。後來我在反省之餘,才斷定那是祥瑞之相,令人想起一頭白象。”
八十七歲的冰心在追憶老友梁實秋時深情款款地說:“實秋,你還是幸福的,被人悼念,總比寫悼念別人的文章的人,少流一些眼淚,不是麼?”
三、張恨水
〔張恨水(1989~1967年),原名張心遠,恨水是筆名。安徽潛山人。著名報人、章回體小說家。〕
【文緣】
張恨水出生在武將之家,其祖父曾經做過參將,武功非常好,十幾歲時就能舉起百斤巨石。祖父還有一手筷子夾蒼蠅的絕活,挾住了之後,蒼蠅並未被挾爛,而是翅膀折斷。張兒時曾目睹祖父施展此絕活,並將其寫入了小說《啼笑因緣》。
張恨水的父親張鈺也會武功,他在江西新淦縣三湖鎮任職時,曾制止了一起因婚事引發的兩個村子間的大規模毆鬥。當時兩個村子凡16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出動,連老人和女人都參與其中,上千人揮舞大刀、長矛、棍棒等,對峙著。張鈺帶領一隊稅警趕到現場,他策馬衝入人群,揮動長矛,連挑十幾個稻草人,次次直中草人前心。隨即,他又向眾人展示了百發百中的槍法。村人攝於他超群的武藝,在他的勸說下,漸漸散去。父親的這段傳奇經歷,後來也被張恨水寫入小說。
張恨水記憶力極強,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