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第3/4 頁)
1964年,在臺灣的梁實秋在《關於魯迅》一文中提及這段舊事,他回憶說,他在青島大學圖書館曾登出過數十冊“從前遺留下來的低階的黃色書刊”,“魯迅的若干冊作品並不在內;但是這件事立刻有人傳報到上海,以訛傳訛,硬說是我把魯迅及其他左傾作品一律焚燬了,魯迅自己也很高興地利用這一虛假情報,派做為我的罪狀之一。其實完全沒有這樣的一回事。”
梁實秋坦然地說:“我個人並不贊成把他的作品列為禁書。我生平最服膺伏爾泰的一句話:‘我不贊成你說的話,但我拼死命擁護你說你的話的自由。’我對魯迅亦復如是。”
梁實秋生前不大向女兒梁文薔提起他與魯迅的是是非非,加上臺灣將魯迅的書列為禁書,所以梁文薔並不知道他們有什麼“過節”。直到後來梁文薔到了美國,才陸陸續續讀到他們當年的文章。有一次,梁文薔問父親:“你當年和魯迅都吵些什麼?”梁實秋說,他們之間並沒有什麼仇恨,只不過兩個人對一個問題的看法不同,其實他還是很欣賞魯迅的文學的。
梁實秋對魯迅的作品很是熟悉。70年代,年過古稀的梁與韓菁清熱戀遭到臺灣各界反對時,梁在給韓的信中幾次重複了魯迅小說《傷逝》中子君的話:“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
【自由】
章宗祥的兒子和梁實秋同一宿舍,“五四”當天學生遊行後,章的兒子就悄悄避走了。但還是有許多人不依不饒地擁進了寢室,把他的床鋪搗爛,衣箱裡的東西也扔得狼藉滿地。梁實秋回到宿舍,看到此情景,很是反感。不久,章的兒子因病去世,每念及此,梁就心有餘痛。
1919年5月19日,梁實秋跟隨學生隊伍到前門外的珠市口進行演講。他們從店鋪裡搬來幾條木凳,橫排在街道上,便開始演講。人越聚越多,講演者情緒越來越激昂。這時有兩三輛汽車因無法透過,不停按喇叭,頓時激怒了群眾,有人一聲喊打,眾人便一擁而上,七手八腳地搗毀了一部汽車。這件事使梁實秋對五四運動有所反思:“我當時感覺到大家只是一股憤怒不知向誰發洩,恨政府無能,恨官吏賣國,這股恨只能在街上如醉如狂的發洩了。在這股洪流中沒有人能保持冷靜,此之謂群眾心理。”
“五四”運動後,學生會要求學校給予其自治的權利,選舉評議會過問學校事務。梁實秋在清華的最後幾年一直擔任評議員。他後來回憶說:“我深深感覺‘群眾心理’是可怕的,組織的力量如果濫用也是很可怕的。我們在短短期間內驅逐的三位校長,其中有一位根本未曾到校,他的名字是羅忠詒,不知什麼人傳出了訊息說他吸食鴉片煙,於是喧嚷開來,輿論譁然,嚇得他未敢到任。人多勢眾的時候往往是不講理的。學生會每逢到了五六月的時候,總要鬧罷課的勾當,如果有人提出罷課的主張,不管理由是否充分,只要激昂慷慨一番,總會透過。”梁感嘆道:“罷課曾經是贏得偉大勝利的手段,到後來成了惹人厭惡的荒唐行為。”
梁實秋評價“五四”運動道:“五四往好處一變而為新文化運動,往壞處一變而為鬧風潮。”他說:“因為探求新知過於熱心,對於學校的正常的功課反倒輕視疏忽了”,“追逐時尚,皇皇然不知其所屆,這是五四以後一窩蜂的現象,表面上轟轟烈烈,如花團錦簇,實際上不能免於淺薄幼稚。”
梁實秋信仰自由主義。1924年之後,孫中山排斥個人自由,梁曾撰文批評孫,要求國民黨給予民眾“思想自由、言論自由、身體自由”。他還批判行政院長鬍漢民口是心非,質問胡道:“打了五六個月的苦仗,死傷幾十萬人民,耗費幾千萬金錢……今日中國武人割據的局面消滅了沒有?軍閥的根株剷除了沒有?”
國民黨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在《申報》上發表了兩句格言,其中有一句:“要人人犧牲自由,然後國家得自由。”梁實秋直斥為“不通”。
1929年到1930年,胡適、羅隆基、梁實秋在《新月》雜誌發表一系列猛烈抨擊國民黨政權無視人權、一黨專制、壓制思想自由的文章,蔡元培、張元濟等人都為之擊節叫好。
梁實秋曾批評左翼的“普羅文學”,嘲諷某些左翼作家一貫對蘇聯馬首是瞻;但當國民黨查禁“普羅書籍”時,梁卻堅決反對國民黨政府的文化政策,他說:“這一會普羅文學之又將遭受取締,我的同情卻在普羅這一面。這並非是示惠於人,亦非故作公證之態。凡是贊成思想自由文藝自由的人,對於暴力(無論出自何方)是都要反對的。”
梁實秋對國民黨無好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