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4 頁)
示了。”
經過一段時間調養,吳宓病情漸漸好轉,由人攙扶著可以下床在院子活動。精神狀態好時,他便給妹妹和小外甥女講自己兒時的往事,講留學美國的和歐遊的感受。在往日美好的回憶中,尋求風燭殘年時的心靈上的安慰。
1977年,高考恢復。在吳宓的影響和鼓勵下,他的外甥女決定考大學。於是吳宓便以僅有的那份精力為小外甥女補課。
1978年1月14日,吳宓忽然食量大減,第二天只能喝幾口牛奶。隨即吳宓被送往醫院進行搶救。彌留之際,吳宓仍無法驅散在西南師院那段瘋狂歲月裡被殘酷折磨時留下的陰影,他大聲叫喊:“給我水喝,我是吳宓教授!給我飯吃,我是吳宓教授!”
17日凌晨3時,吳宓先生離開這個他熱愛卻又讓他痛苦的人世間。1981年1月17日,吳宓的骨灰,由妹妹吳須曼送至安吳堡,葬在白雪籠罩的嵯峨山下。
【評析】
溫源寧這樣評說吳宓:“一個孤軍奮戰的悲劇人物,然而,更可悲者,則是吳先生完全不瞭解自己的個性。他自認是一名熱誠的人文主義者和古典主義者,但他的氣質卻是徹頭徹尾的浪漫主義者。他的純真和誠懇,任何人都看得清清楚楚,惟獨他自己卻看不到。”
錢鍾書在書評裡寫道:“吳宓從來就是一位喜歡不惜筆墨、吐盡肝腸的自傳體作家。他不斷地鞭撻自己,當眾洗髒衣服,對讀者推心置腹,展示那顆血淋淋的心。然而,觀眾未必領他的情,大都報之以譏笑。所以,他實際上又是一位‘玩火’的人。……最終,他只是一個矛盾的自我,一位‘精神錯位’的悲劇英雄。在他的內心世界中,兩個自我彷彿黑夜中的敵手,衝撞著,撕扯著。……
沒有哪個正常人能像他那樣擁有兩顆心靈,儘管一位正常人也會出於實用目的而良心不安,但精神上不會有衝突。他的心靈似乎處在原始渾沌的狀態,以致不能形成任何道德差異——又溼又粘的泥餅是不會被缺乏智慧的燈火烤乾的,與其說他的心靈沒有開化,倒不如說沒有個性。但吳宓先生的心靈似乎又處在一種缺乏秩序的混亂狀態——每一種差異在他腦海裡都成為對立。他不能享受道德與植物般平靜的樂趣,而這些是自然賜予傻瓜、笨伯與孩子的禮物。他總是孤注一擲地製造愛,因為他失去了天堂,沒有一個夏娃來分擔他的痛苦、減輕他的負擔。隱藏於他心理衝突之後的是一種新、舊之間的文化衝突。他不是一個偉大的詩人,但他無疑是當代最複雜的一個人物,他透過寫詩來尋求解脫……”
季羨林曾評價吳宓:“他古貌古心,同其他教授不一樣,所以奇特;他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同其他教授不一樣,所以奇特;別人寫白話文,寫新詩,他偏寫古文,寫舊詩,所以奇特。他反對白話文,但又十分推崇用白話寫成的《紅樓夢》,所以矛盾。他看似嚴肅、古板,但又頗有一些戀愛的浪漫史,所以矛盾。他能同青年學生來往,但又凜然、儼然,所以矛盾。”
趙瑞蕻在《我是吳宓教授,給我開燈》文中說:“西南聯大外文系裡有五位老師給我的印象最深。……那就是吳宓、葉公超、柳無忌、吳達元和燕卜蓀這五位先生。其中吳宓先生可說是最有意思、最可愛、最可敬、最生動、最富於感染力和潛移默化力量,也是內心最充滿矛盾、最痛苦的一位了。吳先生外表似是古典派,心裡面卻是個浪漫派;他有時是阿波羅式的,有時是狄俄尼索斯式的;他有時是哈姆雷特型的,有時卻是堂吉珂德型的;或者是兩種型別、兩種風格的有機結合。”
易社強評價吳宓:“在他鑽研的各個領域,吳宓都不愧是個博學的怪才,而學識淵博、性情怪僻是文科教授的顯著特色。他集思想的多樣性與人類的感性於一身,展現了聯大的最大特色。”
葉兆言說:“吳宓不是一個豪爽的人,且毫無幽默感,但他卻是大度、真誠的君子。”
西南師範大學教授蘇光文教授認為:吳宓作出了三大突出成就,一是作為中國20世紀比較文學的奠基人,把一種新的研究方法帶進了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新領域;二是在主持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期間,培養了諸如錢鍾書、季羨林、徐中舒、高享、許國璋等一大批同樣堪稱學貫中西的大師級學者;三是,主持創辦了《學衡》雜誌,形成了現代文化史一個重要的思想文化學派“學衡派”。
六、錢穆
〔錢穆(1895~1990年),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江蘇無錫人,歷史學家,國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