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如今被收藏在劉文典紀念館中。
劉文典對故鄉有幾位濃厚的感情,他是合肥人,在他的舊版著作上都會署名“合肥劉文典”的字樣。1949年,他為自己印製了名片上面只有“劉文典,安徽合肥”幾個字。抗戰勝利後,曾有人建議劉文典回家鄉執教,劉文典很是欣喜。但由於時局動盪,他的心願沒能達成,這也成為他終身的憾事。
李畢雨進入雲南大學後,高年級的學生寫了“尗疋”兩個字讓他讀,他張口結舌。此時高年級的同學告訴他,他剛進校時,上屆同學也曾寫這兩個讓他認,他錯讀成“卡疋”,倒沒有人笑話,因為誰都讀不出來。這位同學又告訴李,這兩個字是劉文典先生的字,讀作“叔雅”,而同學們背地裡也叫劉先生“卡疋”(音kate)先生,算是對他老人家的暱稱。
【知遇】
胡適和劉文典同歲,他是劉文典的同鄉、同僚,亦是劉文典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在劉文典登上學術高峰的路途中,必然少不了胡適的一臂之力。
劉文典曾撰寫一篇名為《怎樣叫做中西學術之溝通》的文章,他在文章中稱胡適為“我的朋友胡適之”,並稱胡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實在可以算得是中國近代一部EpochMaking(劃時代)的書,就是西洋人著西洋哲學史,也只有德國的Windelband(文德爾班)和美國的Thilly(梯利)兩位名家的書著得和他一樣好”。
劉文典的《淮南鴻烈集解》成書後,胡適自然是最早的讀者。1921年9月24日,胡適在日記裡記載:“劉叔雅近來費了一年多的工夫,把《淮南子》整理了一遍,做成《淮南鴻烈集解》一部大書。今天他帶來給我看,我略翻幾處,即知他確然費了一番很嚴密的功夫。”胡適還寫道:“北大國文部能拿起筆來作文的人甚少,以我所知,只有叔雅與玄同兩人罷了。叔雅性最懶,不意他竟能發憤下此死功夫,作此一部可以不朽之作!”
《淮南鴻烈集解》的出版也是胡適努力的結果,胡將文稿推薦給商務印書館的張元濟,並充當劉文典的經紀人,幫助他與商務印書館交涉。劉對好友也極為信任,寫信給胡適說:“《淮南子》事,既然你這樣說,典無有不依。”
對於劉文典而言,“我的朋友胡適之”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劉寫給胡的信,大都是讓胡為他解決各種各樣的難題,無論是生活上的還是學術上的,在信中,劉不是讓胡適替他找工作,就是為他的書稿和商務印書館交涉,或者是找胡適借錢、提供其他幫助等等。
劉文典因校勘《淮南子》曾向北大借款六百元錢,到期卻無力還債。因當時他的書還沒有出版,他便給胡適寫信訴苦,讓胡幫他向張元濟預支稿費,他在信中說:“兩三個月薪水一扣,典年內就無以為生了。典想拙作將來銷路總不會十分錯的,借重你的面子,和張菊生(元濟)先生商量,墊幾百元,總該可望辦到。拙作比起平常的書來,費的心血也多些,將來定價也要貴些,並且價值比較的永遠些,無論多少年後都可以有銷路,究非那些風行‘一時’的書可比。先墊一筆款,早遲準可以撈得回來的,典想只要請你和張先生一說,典目下這個圍就可以解了。你對於典的事素來肯幫忙,這件事必定可以答應我的。”
幾日後,劉文典再次寫信催促胡適:“典因此又起了一個奢望,看起來好像近於‘無饜之求’,其實和原議相差也不遠。就是《淮南子》的墊款六百,加上《印度思想史》的二百,共計有八百元,如果拿二百,就可以湊成一千整數了。”在胡適的幫助下,不多日,劉文典便領到了商務印書館預支的稿費。
由於劉文典未能及時將最後幾章校完,商務印書館不肯支付剩餘的五十元稿費,而北大因經費緊張不能按時發薪,山窮水盡的劉文典只好再次求助胡適:“弟之經濟狀況已瀕絕境,務請你即刻替弟和他交涉一下(打一個電話即成了),我向他開口,實在有些不好,請你援救我一下罷。”
1923年,《淮南鴻烈集解》出版之際,劉文典請胡適為該書作序,並提出序要用文言文寫:“拙著《淮南子集解》已經全部完成,許多學生們都急於要想看看,盼望早一天出版。現在就因為等你那篇序,不能付印,總要請你從速才好。至於文體,似乎以文言為宜,古色古香的書上,配上一篇白話的序,好比是身上穿了深衣,頭上戴著西式帽子似的。典想平易的文言和白話也差不多啊,如果你一定不肯做文言,也只得就是白話罷。”
胡適幾乎對劉文典有求必應,用文言文作序言一篇,將無數溢美之詞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