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部分(第3/4 頁)
學生們。
李叔同常帶學生們進行戶外寫生。當時戶外寫生還是新鮮事物,一次,學生李鴻梁和張聯輝到運河邊寫生,一名警察見他們搭起三角架來畫畫,便起了疑心,以為是私下測繪地圖的,便上前盤問道:“你們是哪裡的?”張聯輝以為問籍貫,答道:“東陽(浙江金華的一個縣名)。”警察聽是“東洋”人,如臨大敵,便要帶他們去警察局。李鴻梁趕緊解釋,但警察仍不放過,幸好過來一位憲兵,聽完兩人的解釋後,幫著他們說服了警察。
又一次,李鴻梁獨自一人到到蘇州寫生,剛下火車便被警察攔住,要檢查行禮,因警察見他背的畫架很是古怪。警察從他的包裹中發現幾支從未見過的牙膏狀的東西,擠了一點,發現是一種油膩膩軟乎乎帶顏色的膏狀物,便更加懷疑,將這支油畫顏料全部擠了出來。為了查明是什麼,他接下來還要擠其他的,李鴻梁便急了,直鬧到站長室,剩下的幾支顏料才倖免於難。蓋因當時的油畫顏料要由學校統一從國外購買,來之不易。
1918年,李叔同皈依佛門時,將其油畫素描水彩全部贈送給北平美術專科學校。該校校長並不欣賞李的作品,將這些珍貴畫作堆在校內的雪地裡,經歷一冬雨雪後,教師儲小石從中只抽出一張花卉作品,其餘皆被毀。另一種說法稱,李的油畫系被盜,儲收藏的這張掉在校園內,被他拾得。
30年代,內山完造曾在《弘一律師》一文中評價道:“……直至今日為止,油畫的造詣尚無出他之右者”。
【音樂】
在“滬學會”補習科時,李叔同就注重將民族傳統文化作為學堂樂歌的題材。他從《詩經》、《楚辭》和古詩詞中選出十三篇,配上西洋和日本音樂的曲調,連同中國戲曲中兩段崑曲的譯譜合編成《國學唱歌集》,於1905年刊行,供學校教學所用。其中,他作詞配曲的《祖國歌》傳遍了全國,成為最早的著名愛國歌曲。
豐子愷回憶:“我的少年時代,正是中國外患日近的時期。……那時民間曾經有抵制美貨、抵制日貨、勸用國貨等運動。我在小學裡唱到這《祖國歌》的時候,正是勸用國貨的時期。我唱到上下數千年,一脈延,文明莫與肩;縱橫數萬裡,膏腴地,獨享天然利的時候,和同學們肩了旗子排隊到街上去宣傳勸用國貨時的情景,憬然在目。我們排隊遊行時唱著歌,李叔同先生的《祖國歌》正是其中之一。”
1906年,在日本的李叔同創辦了我國第一本音樂刊物《音樂小雜誌》。創刊號由他在日本編印後,寄回國內發行,其中除兩幅插畫和三篇文章為日本人所作外,封面設計、美術繪畫、社論、樂史、樂歌、雜纂、詞府各欄均由李一人以“息霜”的筆名包辦。創刊號中的《我的國》一曲成為李叔同的又一首流傳甚廣的愛國歌曲。
李叔同一生寫了90多首歌曲,他創作的《春遊》、《送別》、《悲秋》、《傷春》、《晚鐘》、《西湖》、《落花》等數十首樂歌,在大江南北流行數十年,久唱不衰。其中,《春遊》是我國最早的合唱歌曲。
李叔同的《送別》至今流傳,成為經典名曲。《送別》歌詞清冷繾綣,人盡唏噓: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李叔同在浙一師教授圖畫和音樂。這兩門原本無足輕重的課程,一下子成為全校最為看重的功課。學校的圖畫教室配備了特殊的裝置(開天窗、有畫架),音樂課也有獨立專用的音樂教室,並置有大小五、六十架風琴和兩架鋼琴。每到下午四時以後,滿校都是琴聲,圖畫教室不斷有人作畫,宛如一所藝術學校。課餘時間,歌聲琴聲悠揚。曹聚仁回憶說,那段時間,連他這素來對音樂向來沒有興趣的人,竟也“發瘋地一早起來唱音階”。
1927年底,豐子愷、裘夢痕將老師弘一法師的名曲《朝陽》、《憶兒時》、《送別》、《悲秋》等二十多首,編成《中文名歌五十曲》一書,作為國內各級學校音樂教材。
豐子愷在《中文名歌五十曲》序言中讚頌老師道:“西洋名曲所以傳唱於全世界者,因為它們都有那樣優美的旋律;而李先生有深大的心靈,又兼備文才與樂才,據我所知,中國能作曲又作歌的樂家,也只有先生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